2013年8月13日星期二

巴生原名Pasang‧肉骨茶香漫皇城(转载)

  • 超過百年歷史的巴生是個老城市,但在經濟發展輪軸的不停轉動下,仍是個充滿動感的都市。(圖:光明日報)
1 of 8
說到巴生這個超過百年歷史的老城市,想必出現在大家腦海中的,除了是那擠入世界港口排列的巴生港口外,還有的就是那香噴噴,令人食指大動的肉骨茶了。
初略估算,在巴生的肉骨茶(店、檔、攤)約有五六百間,是個非常驚人的數目。而且,根據一項統計,只是肉骨茶,每年帶給巴生的經濟效益就達1億5000萬令吉。在坊間,更流傳了這麼一句“來到巴生,沒吃肉骨茶,就不算來過巴生”。
然而,除了港口和肉骨茶,巴生其實還有堪稱為全馬印度商品最齊全的“小印度”,以及連香港知名美食家蔡瀾也贊不絕口的美酒──椰花酒。
有沒有想過?巴生,這個地名的由來,背後有著一個怎樣的故事呢?
雖未能稱得上是個“老巴生人”,但在巴生土生土長,向來對巴生的政經文教都有深入鑽研的巴生市議員林立選,被問到這個問題時,更是滔滔不絕悉數多個故事的來源。不論這些故事的真實性有多高,但對巴生人而言,都是精彩有趣。
林立選說,中文名的“巴生”與馬來文的“Kelang”,都各有不同典故。馬來語“Pasang”的意思是潮水上漲,意味著河水漲起,久而久之,此語也就成為福建音譯的地名“巴生”。至於“Kelang”,這就與馬來西亞的歷史有點淵源。當年馬來亞盛產錫米時期,擁有港口的巴生自然成了世界各地船隻的停泊地,順其自然的,也少不了造船和修船廠。
據說,由於造船廠不時傳出敲打鐵船的“咯浪”巨響,一些人干脆把這繁忙的港口稱為“Kelang”。另外,早年的巴生港口設有許多貨倉,有者也取之貨倉的意思,把這稱為“Kilang”。
除了種種有關地名之由來說法,巴生還有個令人稱道的“皇城”稱號。1963年,蘇丹沙拉弗丁在這裡建立了雪蘭莪州首個馬來皇朝後,“皇城”這個美譽就此而生。
地方上的環境與發展,都會為這個地方帶來各種各樣煲貶參雜的名稱,比如“文化城”。巴生是全馬其中一個最多華校的城市,超過20間華小及4間獨中,因此有了“文化城”之稱。
“不過,華校多,也說明募款多。”林立選打趣說,這也使到巴生的華人,除了每年要繳付所得稅,還要再支付“文化稅”。
在享盡讚譽的同時,巴生人民其實曾一度受盡“烏”氣和“鴉”力,無論城裡城外、樹上、建築物上、電纜,甚至大小馬路,都可見烏鴉的蹤影,可說無所不在。烏鴉的吵雜聲,隨處翻攪垃圾的惡習,造成的不僅是環境污染,還為巴生帶來個不雅稱號“烏鴉城”。所幸經過多年的努力,全城上下一心採取多項應對行動,終於成功除去“烏鴉城”這惡名。目前他們正致力把巴生打造成一個“美食城”,並相信這個心願有天會實現。
“身為肉骨茶家鄉,原本已經是個未經全面發掘的美食天堂,所以假以時日,只要加於宣傳及推廣,美食城這個稱號是指日可待的。”
他說,事實上,巴生的飲食業者早已看准這個時機。就以新冒起的武吉丁宜城鎮來說,以飲食為主題的商店超過150間,涵蓋各族與各國的美食。
“這還只是個花園住宅區,就有這種盛況,若是深入全城走透透,肯定發現不一樣的新巴生。”
他說,加上巴生位處戰略性之地,是雪州濱海區的大門,南往瓜拉冷岳與雪邦(吉隆坡國際機場),北到瓜拉雪蘭莪和沙白安南,巴生均是必經之市。因此,如果政府與民間能上下配合,加強交通網絡,不僅打通地方間的來往之門,也開啟了“美食城”之鎖。
肉骨茶成巴生代名詞
巴生是個有趣的城市,新舊交錯,在“老城市”這個沉重名詞的背面下,可說是個充滿活力氣息的動感城市。
白天,繁忙的街道,車水馬龍,活力十足的商業活動轉動著經濟輪軸;夜幕低垂,大小美食攤檔,人頭攢動,人們“找吃”的腳步不曾停下,連帶著,經濟輪軸也不斷在轉動中。想到巴生,就想到吃肉骨茶;想到吃肉骨茶,就想到巴生。對許多人來說,或許肉骨茶早已是巴生的最佳代名詞。
巴生肉骨茶店多,各店的品質都未受影響,每間都保持一定的水准,堅守“巴生肉骨茶”這個品牌的最後防線。曾在《光明日報》舉辦的“肉骨茶大賽”中榮獲“肉骨茶王”封號的毛山稿肉骨茶,就是最受本地與外坡老饕歡迎的肉骨茶店之一。
這間店東主的女兒李慧玲說,他們在巴生扎根已近27年,在顧客一直以來的支持下,目前除了位於班達馬蘭新村的總店,還各在蘭花園和百家利開設分店。
她披露,除了老馬識途的本地客,近來越來越多外坡客,如怡保、新山、太平等地的食客,都會率先來電預訂,擔心路途遙遠來到,“好料”已經售毊。
其實,近幾年來,毛山稿肉骨茶也將生意板圖擴大至包裝市場,推出觸家秘制的肉骨茶料,並深受顧客歡迎,尤其外坡食客,臨走前都會購買幾包回去,除了自家烹煮,還可送人當手信。往後,來到巴生的旅客,再也不須為手信而愁,包裝肉骨茶料自然是個不錯的選擇,方便攜帶又廉宜。共有兩種大小包裝,售價為5令吉50仙(大)與4令吉50仙(小)。
樸實民風固守舊習
巴生樸實及固守舊習的民風,與都市的絢爛和鄉村的純樸互補,相映成趣,形成這個樸實城市獨有的特色。因此,在這個城市裡的多個角落,也隱藏著不為人知的獨特風格,其中尤以知名度日漸高升的“小印度”最廣為人知,這裡的多元文化相互交集,猶如一個馬來西亞縮影。
位於林茂街的“小印度”,無論日夜總是人聲鼎沸,且商品琳瑯滿目。那身穿紗麗、阿娜多姿的印度西施,耳中傳來悅耳的印度歌曲,加上琳琅滿目的印度商品,亦讓旅客深深感受到濃烈的南印度風情,彷彿置身於真的印度街道。

  • 色彩繽紛的廣告牌,配上絢麗的霓紅燈,有“小印度”之稱的林茂街充滿印度風情。(圖:光明日報)
2 of 8
這裡相信是全馬擁有印度商品最齊全的地方,除了吸引國內各地的遊客,遠自新加坡的印度朋友也會前來觀光購物。還一個特點是,在約100公尺的面積內,建有基督教堂、印度廟和回教堂,若再加上不遠處的觀音亭,可就真正刻劃出大馬多元文化的縮影。
巴生三多廟在其中
常聽老巴生人說,巴生有三多,一是華人人口多,二是肉骨茶檔多,三是廟宇多,果不其然,粗略估計,大大小小都有五多間廟宇。
“廟”在巴生,間間“廟”不可言。一些歷史悠久,已成古蹟、一些在建築上獨樹一格,各具特色。擁有近百年歷史,靠近巴生港口的清涼亭,廟內置放著以泥土製作,近百年歷史的18羅漢雕像,一些善信前來膜拜後,都不忘對雕像投以關注眼神。
同樣擁有超過百年歷史的五條路觀音亭,初於1892年在巴生林茂街成立,3年後搬遷至雪州皇室展覽廳現址,後再於1908年搬遷至五條路現址。
歷經百年風霜,加上久未維修,這間廟曾一度面臨被拆除,所幸最終獲得雪州蘇丹諭令修建,才逃過被拆的劫數。除了修復古色古香的古廟,當局也將在古廟旁建新廟。
另外還有曾盛傳香港天王劉德華到訪過的天福宮。位於巴生直落玻璃的天福宮,整間廟宇的雕塑是以蛇為主軸,因此也被稱為“蛇廟”。這些雕刻在每根柱子的蛇雕塑栩栩如生,令人望者生畏,感覺甚具神性。

  • 被列為歷史古蹟的五條路觀音亭目前正在大興動土,進行修復工程。每逢初十五更是香火鼎盛。(圖:光明日報)
4 of 8
除了獨特一格的雕塑外,此廟最為人津津樂道,要屬近幾年來不斷盛傳的港星劉德華與緋聞女友朱麗倩常到此處的傳聞,更甚的是,還指朱麗倩曾來拜神求子。
這些傳聞都為之轟動,且為求證實,除了本地媒體窮追不捨事實真相,遠至香港的媒體也飄洋過海來爭相報導,從中也為天福宮打開知名度,盛名遠播至海外,一度成為城中最為“熱門”的景點。
紀念碑紀念蘇丹銀禧
有許多大道都可通往巴生,但若是沿著聯邦大道,在通過雙溪拉騷收費站後,左邊第一個觸目所及的便是豎立在大道旁的馬來短劍紀念碑。據知,這個建於1985年的紀念碑,是為了紀念當時雪州蘇丹登基銀禧25週年。
傳統馬來短劍是一把雙刃小劍,象徵著權力和勇氣。不過,這個有如在迎接遊客入城的紀念碑,其建立的意義尚另有說法,林立選說,據他所瞭解,當初興建時,是作為沙亞南與巴生的分界線。

他說,在這之前,這個紀念碑一直都屬沙亞南市政廳管轄,但近幾年則轉交給巴生市議會接管,理由不明。(光明日報/副刊‧報導:陳玉美)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