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24日星期五

吉隆坡的發展史

资料来源:http://www.ktc.org.my/yap/klhistory.php


前言 :
马来西亚的首都吉隆坡现已是游人如织,高楼林立的国际大都市。可是在150多年前,这里曾是一片烂泥沼泽的河口地带。吉隆坡的变迁,留下了我们华人先辈们生命的深深印痕,这其中有一位名叫叶亚来的广东惠州人,对吉隆坡的发展居功厥伟。他把自己的一生,融入吉隆坡的开埠史,甚至可这样说,没有叶亚来,就没有吉隆坡。

随手翻开一本马来西亚中文本旅游指南,你可以看到有关吉隆坡这样的介绍:“吉隆坡位于马来西半岛的中西部,离海岸线只有几十公里。它拥有世界最高的摩天大楼,拥有世界规模最大的酒店……它有着完整的中国传统风俗与文化,唐人街的夜市十分热闹,市场上货物琳琅满目,徜徉其中,就仿佛漫步在繁华的中国古城镇的街头。”吉隆坡是中国广东人叶亚来18世纪来这里采锡矿时创建的。

19世纪中叶以前,吉隆坡还只是一片莽莽苍苍的热带丛林。当时人烟稀少,在那弯弯曲曲的巴生河上游,才偶尔发现有少数用棕榈叶覆盖的小屋掩映在绿树丛中。1857年的一天,有87个华人划着小船前来勘察锡矿,镐锹的撞击声打破了那里的静谧。在几十个生命死去后,他们终于发现这里的锡矿藏量丰富。
从此,各地的华工不断拥向这个新发现的锡矿产地。
研讀吉隆坡的發展史,不能忽略葉亞來這一章。
在那一段驚濤駭浪、衝突不斷的歲月中,他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
「研究十九世紀雪蘭莪的華族歷史,不能不了解葉亞來,因為葉亞來是十九世紀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華人社會的一面旗幟,是個貫穿始終的歷史人物。」《吉隆坡開拓者的足跡──甲必丹葉亞來的一生》一書的主編李業霖如是說。
這名學者指出,葉亞來集團的活動和事業是個很獨特的歷史現象,值得引人深思:「我認為這個集團曾給我國歷史一個震撼,它是馬來西亞近代史內容中不可分割的部份。」葉亞來生于一八三七年,卒于一八八五年,享年四十八歲,可說是英年早逝,唯,在他短暫的生命中,卻綻放出耀眼的光芒,對建設吉隆坡作出卓越的貢獻。與其他有血有淚的「賣豬仔」故事一樣,葉亞來是南下淘金的豬仔,先后到馬六甲、蘆骨等地,幾經顛沛流離的日子,他最終選擇在吉隆坡落地生根,拓展事業、結婚生子,並將一生精力獻給這塊土地。一八六二年,葉亞來與同鄉聯袂來到吉隆坡時,吉隆坡是一個只有寥寥數間店的「三家村」(三間庄)。葉亞來等人協助甲必丹,將吉隆坡迅速發展為一個繁榮的市鎮。一八六八年,他從吉隆坡第二任甲必丹劉壬光手中接過棒子,當時適逢雪蘭莪爆發內戰。這一場王室土侯間的內戰,始于一八六六年,並持續了八年之久,葉亞來無可避免地被捲入其中,與雪州執政東姑古丁結盟。一八七零年,吉隆坡也陷入內戰中,長達四年的戰? 帲瑢е录∑聹S為一堆廢墟,葉亞來慘遭盟友背叛,幾經辛苦才成功光復吉隆坡。戰后,市內滿目瘡痍,遠走他鄉另謀發展原是很自然的事,然而他卻不曾放棄吉隆坡,反而不辭勞苦地進行重建工作。其實,葉亞來當時的負擔不輕,甚至一度瀕臨破產,令他負上逾十萬元的戰爭債務,加上礦場積水,短時間內無法生產,他已經處于經濟破產的邊緣,然而他仍咬緊牙根捱過去。 人們多有遷地為良的念頭,葉亞來卻苦口婆心勸說他們繼續留在吉隆坡發展,大家攜手克服困難。曾經風光一時的錫礦重鎮蘆骨及拉律,在內亂后都一蹶不振,而吉隆坡沒有步他們后塵,反而似浴火鳳凰般,屢次在天災人禍后重建,並日愈壯大。葉亞來向英商和新加坡及馬六甲的華商借貸,恢復礦業生產,繳付高達十八至廿巴仙的利息。一八七九年錫價猛漲,葉亞來終于守得雲開見月明,一躍成為吉隆坡首富。一八七三年三月,光復勝利后,葉亞來成為吉隆坡最高領導人,掌管地方政令,故有「吉隆坡王」的稱號,一直到一八八零年還政于英殖民政府為止。在這七年期間,吉隆坡從光復時的十二間茅屋,擴建到四百多間店屋。葉亞來從蘆骨、芙蓉以至中國召募了數千名華工,從事土地開發。「他開礦場、闢馬路,恢復社會生產、繁榮經濟,推動了社會的發展。」李業霖說,他指出,葉亞來是從艱苦的奮鬥中,鍛煉出來的卓越領袖。他早年的困苦生活,孕育他富于正義感的作風。「葉亞來的不朽,就是他以不屈不撓的精神,三次重建吉隆坡,給吉隆坡帶來安定和繁榮,為吉隆坡日后進一步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他如是結論。
..............................................................................................................................................................................
吉隆坡 尋找宏願的城市
如果不是嗅聞到這麼一股濃烈的榴槤味,我可能真以為自己正置身於香火鼎盛的中國南方廟宇。位於吉隆坡(Kuala Lumpur)市中心李孝式路的「仙四師爺廟」,是以葉亞來(Yap Ah Loy 1837-1885)為首,連同各具功績的墾荒先賢:葉致英、葉觀盛、陳秀連一齊被神化供奉起來,成為護國佑民的神祇。這座吉隆坡最古老的廟宇,平日即香火鼎盛,特別在除夕夜裏,更是爆滿了求財的人潮。
在吉隆坡有兩個半神的華人:一是明朝偉大的航海家鄭和,一是吉隆坡的開拓先驅葉亞來。
在市郊的國家博物館的馬賽克外牆上,可以清楚地看見馬來西亞最早開始的歷史上,出現的是一方遠遠駛來的『鄭』字旗幟的船舶;鄭和對馬來西亞的歷史影響,是無庸置疑的。
至於葉亞來,則是華人社會中公認的吉隆坡開埠功臣。
..............................................................................................................................................................................
靠錫礦起家的城市

早年的華人苦力,被當作「豬仔」裝船運到海外各地,接著被送進深山大澤,終年勞動,這些貧苦的華工,不僅要接受嚴苛的瘴氣、瘟疫及猛獸威脅,連工資也受到剝削。從悲情的「賣豬仔」,到叱吒風雲的「錫礦大王」、「橡膠大王」,由泥沼奮鬥到雲端的發跡過程,曾經使得富商與東南亞華人被劃上等號。如同馬來西亞其他幾個錫礦產地一樣,吉隆坡也是在華工集中的錫礦區,逐步發展出一座像樣的新興城市。
錫礦曾經是馬來西亞一枝獨秀的獨門生意,二十年以後,中國、巴西兩國大量產錫,價格因此慘跌,隨著錫價下跌、錫脈衰竭,如今錫礦已不再是馬來西亞的強項。
昔時家財萬貫的大礦家陸佑故居,如今埋沒在一片荒煙蔓草中,雖然位於市中心黃金地段,時價三千萬零吉(馬幣,約合台幣三億),但似乎是有價無市,成交遙遙無期。著名的雪蘭莪錫器展示館(Selangor Pewter Showroom)是吉隆坡的觀光必遊地點,以錫製的茶葉罐作為國禮餽贈嘉賓,依舊是馬國政府的驕傲傳統,但外銷數字的節節後退,早已難掩錫礦風光不再的事實。
七十年代前,馬來西亞的錫礦產量世界第一,約占全球總量的五十四%,當年開採錫礦的遺跡:黃沙堆堆、礦湖處處。今天,想在這個以錫礦起家的馬國首都,找到一座仍舊運作中的錫礦區,卻顯得相當困難。
透過關係,我們終於來到了龍溪(Dengkil)的一處錫礦廠,登上了一艘船齡已經二十歲的採礦船,可惜的是錫礦廠前年方才停工。歇業的理由蠻政治的,說是前總理馬哈迪與前任美國總統柯林頓關係搞不好,美國於是釋出大量錫礦,使得市場上錫價一片慘跌,於是這吉隆坡最後的一處礦產公司嘎然喊停。占地一千兩百英畝的礦區,原本計畫要與成龍合作興蓋一座電影城,最後也不了了之。
六十三歲的張偉國,擔任採礦船的操作員已經有十一年的經驗,如今與另一名印度人輪流看管著舊鐵船。據他告訴我們,採錫的極盛時期,除了船上的三十多名工作人員,連同外圍配合的員工多達百人。如今,他慣於操作挖錫的泥斗,以及龐大的零件,就要等著合同到期,被個別解體,出售給新的買主了。但也不是所有的礦湖都沒有美妙的結局。
..............................................................................................................................................................................
自教科書中消失的葉亞來

吉隆坡的城市發展與錫礦的開發息息相關。最廣為人傳頌的即是,一八五七年,首批八十七名華籍苦力,駕船從馬來半島西海岸溯巴生(Kelang)河而上,進入昔時的一片莽莽叢林中尋找錫礦,當時的瘴癘蔓延、野獸橫行,很快地就折損了六十九名華工,葉亞來便是這開疆闢地的元老。
一八五四年,十七歲的葉亞來,獨自從故鄉廣東惠州南下馬來西亞,從地位低下的採礦工人向上攀爬,一八六五年受推薦接任甲必丹(華人首長)一職,成為第三任華人甲必丹。吉隆坡曾因戰亂三次被夷為平地,是葉亞來獨捐鉅 資重建。在他的事業顛峰期,曾擁有錫礦一千多畝、員工五千人,掌握了整個城鎮的經濟實權。
這位早期的錫礦大亨以其財富及影響力用心建設吉隆坡,除了鋪設道路、投資各種農業計畫,並首先引進蒸汽抽水機供雪蘭莪(Selangor)的礦場使用,還包括興建了吉隆坡第一家醫院及第一所華文學校。
二十世紀初,葉亞來的名字出現在梁啟超發表在《新民叢報》的一篇文章上,並被列為九個著名的中國海外開拓殖民者之一。前任英國殖民地總督瑞天咸(Frank Swetteham)對葉亞來的讚賞,直接間接地增進了他的威望,之後一九五一年所出版由另一位英國殖民地總督米德布洛克(S.M.Middlebrook)執筆的葉亞來英文傳記,又明顯地確立了葉亞來建設吉隆坡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從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到一九六五年的二十年間,葉亞來的英雄事蹟以及開拓首都吉隆坡的功績,透過蓬勃發展的華人出版業,深植在新、馬一帶的華人心中,五十種版本以上的葉亞來傳記,有些甚至神化了他的存在。
然而,吉隆坡開拓者的地位,卻在馬來西亞獨立後被政治運作掉,葉亞來甚至默默地消失在華人的歷史教科書上。一九八○年,一名曾在吉隆坡地區資助大規模錫礦開採的馬來皇族成員──拉惹阿都拉(Raja Abdullah)取代了葉亞來,成為吉隆坡的開埠功臣。華人在維護其在馬來西亞的歷史地位上,打了一場敗仗。
葉亞來在吉隆坡的歷史地位受到了推翻,這番戲劇化的轉折,也相當程度地反映了華人在此間的處境。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