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28日星期日

吉灵仔

吉灵仔/吉宁仔(kling kai)与头家(tao gei)是闽南语,这些特殊的闽南俚语,其实见证了南洋的历史。

《星洲日报》曾报道,在槟城的华人叫位于槟榔路中环的巴杀为吉宁巴杀,印裔同胞似乎并不介意。

其实,在巴生如果把印度大兄称呼吉宁仔(kling kai),他们却十分在意。或许,许多人忘记历史,也没有多少人考察,这词句形成的背后,这与巴生有莫大关系。一般早期,巴生与槟城一样,码头都需要许多人搬运货物,华人唤作苦力,换成是闽南语(福建话)就是kuli。但是印度人同样也在码头工作,而且在码头工作的历史渊源比华人还早。

巴生这名字除了唤作pasang是潮水涨的叫法,还有个叫法由于是华人习惯,叫kelang, 或kling,结果在当地工作的人印度人,被习惯统称为吉宁仔(kling kai)。

这文化习惯仅有在槟城,巴生与新加坡习惯使用,吉宁仔(kling kai)对于印度人的称呼,毕竟不雅,但是却源自他们祖先的历史,一些懂得闽南话的印度大兄不喜欢别人如此叫他们,因为他们不在蹲在码头,况且大多数印度人与码头工作未必有关系。

就好比华人,还有人把领薪叫做拿guli gang(苦力工),难道我们这代还是苦力?当然不是,所以叫人家“吉宁仔”,难免则免。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