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14日星期三

巴生与森美兰的一些历史关系

讨论巴生历史,不可避免的就会发现Orang Laut,米南加保人,当然后期还有属于扩大的荷兰人影响及武吉斯人的影响及雪兰莪苏丹在蛤山开始定都,之后还有爪哇人迁徙及开垦例如加埔沿海地区。
在马六甲王朝事情,米南加保人与巴生发展是息息相关。但由于一些与柔佛王朝,比较后期的事情,迁徙也导致九州的发展变迁及成立。
。。。。。。
很多人其实不懂巴生的历史不断的以为巴生其实是以巴生港口或巴生以北的地方是巴生;其实这点是错误的,这往北移动是雪州政权成立之后。
1740年前,巴生本身在历史的位置属于巴生港口,瓜拉冷岳甚至南下卢骨海边,与森美兰成为其中的一部分,这也是可以解释为什么米兰加保人早期在武吉斯人来之前定居在巴生海边。当年的九州,其实包含巴生,这点很少人知道。
巴生属于雪州是雪州武吉斯籍贯苏丹在jugra定都之后。

Before1740's, Some place of Selangor  belong to Negeri sembilan.

The original nine districts Negeri sembilan were Klang, Naning, Rembau, Sungai Ujong, Jelai, Johol, Segamat, Ulu Pahang and Jelebu. Today, Klang is now under the jurisdiction of the neighbouring state of Selangor; Naning under the state of Melaka, Segamat under the state of Johor and much of Ulu Pahang is now in the adjacent state of Pahang.



巴生就算现在巴生市议员都保留巴生酋长的位置,事实上巴生的指定范围及疆界,一直有不同的指向,好比过去吉隆坡被定名之前也叫巴生,当然后期多了一个名字巴生谷。
巴生谷有多大?基本上是巴生河流域。
如果更在一些文献,也曾如此写,依据巴生河为疆界,北巴生属于暹罗影响区域,但也颇有趣,巴生河以北曾经是古霹雳王国的影响疆界,但这并没很详细文献综述阐述巴生是哪里?
可巴生曾经是以部落的形式存在,有着自己的酋长,因为附属地位曾被委派的酋长管理,更曾经有过自己管理的阶段也就是以邦的形式(也类似州),小小的Negeri存在。
当然作为森美兰组成的前期,巴生就是如此一个小小的negeri。

依据这地图,其实发生一些事情,

双溪乌戎与雪兰莪的边界协议

双溪乌戎与巴生(雪兰莪成立之前)的最初边界是双溪冷岳。

武吉斯人一直探索到双溪林宜,直到 19 世纪中叶。

拿督 Kelana Sendeng (1850-1873) 自 1862 年开始向雪兰莪苏丹提出抗议。

总结一下 边界地位的问题,双方进行了一些谈判,加上英国驻雪兰莪和双溪乌戎的干预。

英国人建议建立新边界,将沿双溪林宜至双溪雪邦的地区归还至双溪乌戎。

双溪拉也 (Sungai Raya) 的 Raja Daud 和芦骨 (Lukut) 的 Raja Bot 的惠顾区均属于此划界范围。 

一开始,Raja Bot曾反对,但最终被迫同意补偿。

沿着 Beranang Hilir 前往士毛月 (Semenyih),越过双溪冷岳 (Sungai Langat) 河岸,即 Rekoh 移交给雪兰莪。

士毛月掌权的拉惹侯赛因是拉惹阿里的后裔,他是卢克双溪乌戎的继承人,来自他母亲的血统。

他可以选择留在雪兰莪并被任命为Penghulu Semenyih或成为Undang Luak Sungai Ujong的拿督海军上将。拉惹侯赛因选择成为Penghulu Semenyih,他的继承人至今仍居住在该区。

在获得各方同意后,拿督赛阿都拉曼温当卢克双溪乌戎 (1873-1881) 和雪兰莪苏丹阿都沙末苏丹 (1857-1898) 于 1878 年 2 月 10 日签署了一项协议。该协议是在雪兰莪英国人和双溪乌戎的建议下签署的。

也因此凭借这项协议,英国政府也成功干预了双溪乌戎和芦骨事务的政府事务。

一般触及巴生,这涉及两场战争,比较容易解释的就是雪兰莪内部的那就是亲属战争,又称巴生战争。

另一,是1874年,Dato Bandar反对Dato Kelana征收税收的内战。

Sungai Linggi通往芙蓉的水路,也是赴马六甲许多通往码头的关键地点。

由于这冲突,与民众合力的Dato Bandar被有英国人支撑的Dato Kelana所打败。

结果,森美兰就接受助理参政司掌握政务。

最终英国势力不断扩大,除了芙蓉也扩大到整个森州。

1896年,森美兰联同雪兰莪,彭亨及吉打组成四州府。

在这加入马来联邦下,森美兰就被迫牺牲纳宁,巴生及昔加末等州的地位。

。。。。

说开森美兰的历史,具有一些特质:
森美兰字眼出现的比较晚,在区域领土上主要居住的人群具有迁徙的特质。
森美兰人的习俗源自马六甲王朝。
根据马来纪年,双溪芙蓉、巴生、日叻务及柔河四个区在马六甲王朝,很长一段时期是宰相敦阿里统治。
当时主要的族群是沙盖(Sakai)部落。
早期比较特别双溪芙蓉、巴生、日叻务及柔河,四区域的领袖都住在巴生,虽然一些人写敦霹雳住在巴生林茂街。其实,敦阿里也一样,但就没根据说他住在什么地方?
一般形成的九州,应该属于后期,早期他们并没形成联盟,反倒在柔佛王朝时期才逐渐形成,需要留意的并不是指所以九个区域都属于米南加保人。
但研究历史必须从肯定的一些特质,诸如米南加保人是比其他族群趋向内陆居住,懂得开垦。
事实上也因为他们勤奋及在地化,垦殖的心态,深得原住民的喜爱,很多也通婚。毕竟比较复杂,也不好断定这些人的后裔必然就是米南加保人。
当然,如果大家兴趣,其实也发现一些族群遍布的人种聚集范围,诸如海马来人Orang laut,这他们偏向巴生外海,在马六甲海峡往北,比较少。如果触及活动范围就巴生外海以南甚至印尼群岛及新加坡,这些人竟然数百年可以住在海上。

。。。。
海马来人是一支很特殊的族群,甚至在百年照片都会在历史照片尤其是在海边及河道找到他们。
部分由于价值观被改变,也在陆地上生活了不断的日子,当然一些人还自称海马来人,尤其是在马六甲海边,他们早期也种水稻及捕鱼。
这些都纪录在历史,但很多华人还是对友族有些误解。
毕竟所谓的马来族群是相当的复杂,他们彼此之间的生活形态也是差别颇大。
这些人早存在于我们所谓的室里佛逝(或有人称三佛齐),这是颇有趣的,因为几乎在研究历史都会些许有些关系。

2024年1月17日星期三

整理巴生历史的一些感触

整理历史的一些感言,

林南裁缝现在在大巴刹,最早在jalan hussan的湿巴刹,结果地图这条路,除了jalan pasar basar,整个都变更了。
我早期凭一些店的地址好比14,jalan pasar。因为早期的记录去走了几圈,都找不到。
政府不重视历史的,别说华人历史,其实马来人路名消失也消失。
就算一些居民要拿回信或通邮,根本就此断了。
巴生当年那边手在建立四层楼之前是铁路经过,是一堆堆的房子,偶尔也摆起市集。
其实更早一些根本就是黄梨种植园。
一早也没黄梨厂,有文献也在30年代,黄梨厂闹工潮。事实上,闹工潮时候,種黄梨的位置反都搬到2公里以外。1940年的地图,还是有分布图。
这一带,政府没打理,也任由混居的外移人口在火车线,所谓火车线也货车或方车厢多过正规的载人火车。
华夷不杂处,意思是说很多就是不管,没理。
1949年,吉隆坡经济萧条,近7000印度短工聚集在巴生就住在这。巴生太平街,根本没有一个系统,招工对印度一样是美丽的幌子。
殖民政府或园丘,需要人就拉,不需要人就自生自灭。
其实很多华人老板厂改雇佣印度人及印度移民来巴生后就自行在届满选择回去。
一堆堆的悲歌!
好听叫政府,在巴生北区是大杂烩,工厂罗里经过。两边从1900到1940年,不好听从柴埕到椰脚甚至靠近桥的旁边,除了公共设备,英国在马来亚政府没派人管理。
1930年后经济大萧条,整个社会人流动非常大,甚至一个笑话,巴生北区的铁路因为一请不动庞大的人口也就差不多10万人的劳力,当年一堆盲流,所谓就业街童都工作,7岁8岁就看你多好命!
但也一堆人,无论华人还是印度人,半数走了。火车线也因为少用到最终没用,甚至铁路是铁被偷,枕木也有被拆去盖房子,从此巴生北区铁路也消失。
1946年到1960年防范共产党避免村落包围城市,这才是真正铁腕政策,也支配粮食来控制人流。
这些真的很真也很苦难。
但以前英国人真对我们百姓好?
我个人从不如此看,利用罢了。

太平街,巴生的古老的街道

《太平街巴生的古老街道》

One of The oldest Street in Klang : Jalan Taiping Klang 

太平街位於巴生市北区市中心。位於旧哥打桥北区出口偏左方向約四百米距离,與邵氏城坊(Shaw Parade)隔邻。七十年代起為巴生市中心最热闹的街道之一。

1977年,巴生百貨有限公司俗稱英保良于這條街开启事业,各式店铺如学生制服、书包、皮革、钟表、金钻、布匹及巴生市首家快餐店肯德基家鄉雞(KFC)在此啟業迄今,迄今已是老字號。

此外,White Castle快餐店及必勝客(Pizza Hut)也曾在此營業。 

但你早已经无法想象,太平街处在位置的当年是亚答屋或更直接说就是茅草屋,这里最早期是最多华工居住地方。在叶亚来前来巴生的时代,铁路兴建通往沿海滨海往北,而这里就是铁路的旁边,前边靠近巴生第一座桥,有洋人管制。

一般货物运输都需要在靠近太平街这带卸货,所以当地住满各类种族的人,更多的是华人,由于籍贯不同,过去有帮会背景的常因为抢工作而大打出手。

在洋人华人不杂处,南区倾向英国殖民地政府建筑物区及一些车站到彭亨井,华人与洋人也属于少接触。

更低下阶层的流民与打工或搬运工集中在当时只是垫高的平地,后来形成木屋。所有的“公司厝”(苦力间)都集中在巴生的河的这一边,也就是巴生北区太平街。

原本洋人把华人事务交给华人组织自己协调。但由于这些人多是中下阶层,最终难免还是械斗。

当时的洋人官员用了中文字“太平”两个字来提醒,因为拉律战争后,拉律改名为太平,这里是瑞天咸港,太平有瑞天咸路,而这样提醒各方必须合作,必须和平相处,这地方就被命名为太平街。

同样多次的冲突事件,其实也导致闽南公所的注册无辜被吊销,后来福建社群再成功注册字眼也使用福建会馆(毕竟前来马来亚的都是闽南人,也很少属于闽东或闽西)所取代。

事实上,福建会馆的历史是从闽南公所算起,这就是一个历史渊源。

Jalan Taiping Klang located in the Northern klang city center , only 400 meter from Old Kota Bridge.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downtown streets since 70an.

1977's, Emporium,klang Start their business here.

All kinds of shops such as school uniforms, school bags, leather, watches, Diamond, cloth and the first Kentucky Fried Chicken (KFC) restaurant Klang City doing business at Jalan Taiping Klang .

White Castle and Pizza Hut have being here before,but have moved to the other sides.

Since 1860's, much of the coolie miners stayed in Jalan Taiping,Klang when they arrival , before they moved to mine. They are only living in thatched cottage or atap house during that time.

#klang

巴生黄梨街因黄梨厂而留下名字

《黄梨街因黄梨厂而留下名字》

Jalan Nanas Names after Pineapple Factory

马来西亚能以水果为名有些奇特,如此水果街道应该不多,黄梨街相信全马也只一条!

黄梨街位于巴生的东北部,其实是1922年华族先贤陈嘉庚在此地开设巴生黄梨厂而得名。而街道历史却更久些。

这里有一家经营了六十多年的香烛店 顺宝贸易。海鸥最早也在这扎根!海鸥巴生的门面,也算陈凯希踏入商坛最早的门面之一。

巴生黄梨厂有黄梨厂,吉隆坡有茨厂;这两大百年老街的背后都有灵魂人物,开创茨厂的是吉隆坡甲必丹叶亚来的产业。而巴生黄梨街因巴生黄梨厂得名,创立巴生黄梨厂的就是赫赫有名的陈嘉庚,陈嘉庚除了创立南洋商报外,橡胶第一次从巴西移植到马来亚后,陈嘉庚认定认为大有可为,购种子2000元.播种在菠萝园(也就是黄梨园)中。所以,1925年陈嘉庚拥有橡胶园1. 5万英亩,成为华侨中最大橡胶垦殖者之一。

陈嘉庚看准了工业的重要,开办橡胶制品厂,生产胶鞋、轮胎和日用品厂。

陈嘉庚最大的贡献当然是募集巨款援助祖国抗战。

陈嘉庚的经济事业从1926年起开始走下坡路。橡胶价格一落千丈,他属下规模最大的谦益胶厂第一次亏损30多万元,橡胶园、米店和黄梨厂均无利可图,这年汇给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的费用总数仍接近100万元。

在他认定“企业可以收盘,学校绝不能停办!”,出让了巴生黄梨厂,但黄梨街纪念巴生黄梨厂的名字,虽没直接说出马来西亚有陈嘉庚路(香港有)。却不言而喻纪念着陈嘉庚,只是没人道破而已!

距离黄梨街约500米的太平街,是这里另一条著名的老街,因为聚集了许多的布庄,这里的华人习惯称它为"布庄街"。

一些补充,

说到黄梨及采锡,这才促成马来亚成为黄梨罐头的黄金组成。
事实上,虽然一些历史文献提及陈嘉庚当初卖黄梨厂,或许很多人不知道到底陈嘉庚父亲陈杞柏早在1844年就在新山创立了日新黄梨厂。
而1917年柔佛港主制度废除后,黄梨与橡胶是最红火,所以当时是闽人(福建人,尤其是永春人)下南洋的其中之一关键。
而巴生福建永春人,迁徙的步伐主要有两类,一就是从柔佛到马六甲,另一个属于比较晚期迁徙的多从柔北搬到巴生。
某个程度上,陈嘉庚会选择巴生设厂一是雪州境内当时适合种黄梨及橡胶。
而陈嘉庚因为自己在振林山也有工厂,有熟练的工人及锡矿恰好也是雪州的开采地,基于当时成本,并且更有港口及多方面考量。
这也促成大批后期的福建永春人涌进巴生,事实上巴生永春人立足历史非常早,甚至也曾响应过叶亚来重建吉隆坡,在1890年从巴生就分走了一批永春人。这些都曾经是记载在雪兰莪永春会馆的文献,无奈因为白蚁侵蚀文档也没留存。

#klang
#巴生
#黄梨街
#陈嘉庚

巴生妇幼福利中心

您有想象力,穿越场景,来到接近百年前的巴生?
这是巴生的妇幼福利中心。
一张老照片可以透露巴生的历史有多久?也可以叙述社会的福利层面,这是一台古董巴士,停留的地点在巴生小印度街,以前叫林茂街的另一端,位置约现在巴生南区的Mydin的后面,也就是巴生图书馆中间那条巷子的第二排。因为该处火灾,建筑物已经翻建成三层店铺。
在百年前,巴生就有如此先进照顾妇女及儿童的福利中心,这是巴生社会超越许多地方,巴生的社会机制也相对完善。

谢谢Kelang巴生专页管理员邓世祺提供的资料线索及讨论。

巴生金门人的一些历史

19世纪后期,华人络绎不绝到南洋谋生。而此时金门的先辈们也纷纷搭船南下,其中位于马来半岛雪兰莪州巴生地处滨海,加上巴生河的地利之便,资源丰富,成为落脚处之一。
巴生金浯江伍德宫前身为“金浯江”估俚间(苦力间),确切始于何时,无可稽考。
《金门县志》提到巴生金浯江伍德宫为古宁头先侨李煌所设。先侨李煌,是最早有文献记录的华人移居巴生并开设宗庙的记录。
而巴生金浯江伍德宫在1915年再迁峇都知甲律六号。之后在1917年复迁桥头街。
这说明了,在战前的华裔已经抵达并聚集在巴生北区,尤其是在巴生共和学校一带。
相对于巴生南区,巴生北区部分区域,是已经有拓展的迹象。
一百多年来,巴生华人建立了会馆、义山、学校、庙宇等公共空间,作为华人社会运作的机制。早期金门乡侨到此多数从事劳动工作,如伐木、操舯舡、劈柴等,巴生河沿岸的火锯、板廊等产业也以金门人为主,其中柴埕即为一例。
#金门
#巴生

敦霹雳在巴生的故事

说到敦霹雳在巴生的故事,这可超过570年前哦!

敦霹雳是贵族,他还是宰相的儿子。他父亲Sriwa Raja(Seri Wah Raja)去世后,其实他并没有获得器重。
好比当时的宰相是印度移民敦阿里,基于群体不同,也受到排挤。
但他依然因为具有贵族血统,母亲是苏丹的亲戚。
敦霹雳就到巴生,并在巴生结婚,婚后住在巴生的左岸,也就是现在的河边一带。
由于当时的酋长很不得民心,村民就拥戴敦霹雳成酋长,这决定最终得到马六甲苏丹Muzaffar的准许。
敦霹雳很有影响力,也展现他具有领导风范。
在1446年,苏丹烦恼着暹罗的入侵。
他号召所有地方的酋长,做出抵抗。
很多地方的酋长勉强凑合,但是来自巴生的敦霹雳,却很特别,不仅仅是巴生男人来了,连老婆也带来。
结果招惹外围的一些人的嘲笑。
他们很费解,打仗不是男人的事情,女人来干嘛?
敦霹雳反而回答到,对于这次反抗暹罗的战争,这些巴生人已经做好最坏的打算,意思是万一丈夫战死,他们也不想活了!
结果这样的战争发生,巴生人很努力为马六甲王朝进攻,并且打了很漂亮的一战,把入侵的暹罗军队给击垮。
当然,这也很奇怪,可能是有华人存在,他们用了一句很华人的谚语,苏丹对敦霹雳说,巴生不适合你,浅水不适合住蛟龙!
就这样,敦霹雳取代了敦阿里成为了宰相。
当然,关于与巴生有关的部分还没讲完。
巴生人因为对马六甲王朝很有贡献,所以马六甲苏丹就赐了工匠,这些人就到巴生的甘榜关丹,替这些巴生人打造马六甲王朝就留存的一个甘榜,那就是甘榜关丹。
。。。。
接下来是听说,听说一些老人家说他们那还有一些房子是当时用石头及木材兴建的,当然这故事是我30年前听到的版本。
现在,甘榜关丹有没有留下马六甲600多年留存的房子的基础石头?
我也没去看,因为我也是听马来前辈说的。
毕竟当时一部分巴生人是米南加保人,他们后来因为柔佛王朝的小王,拥立raja kecil的事情与武吉斯人闹得很不愉快。
结果,森美兰后来的九州,其实也与巴生有些关系。
#巴生
#敦霹雳
#马六甲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