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17日星期三

整理巴生历史的一些感触

整理历史的一些感言,

林南裁缝现在在大巴刹,最早在jalan hussan的湿巴刹,结果地图这条路,除了jalan pasar basar,整个都变更了。
我早期凭一些店的地址好比14,jalan pasar。因为早期的记录去走了几圈,都找不到。
政府不重视历史的,别说华人历史,其实马来人路名消失也消失。
就算一些居民要拿回信或通邮,根本就此断了。
巴生当年那边手在建立四层楼之前是铁路经过,是一堆堆的房子,偶尔也摆起市集。
其实更早一些根本就是黄梨种植园。
一早也没黄梨厂,有文献也在30年代,黄梨厂闹工潮。事实上,闹工潮时候,種黄梨的位置反都搬到2公里以外。1940年的地图,还是有分布图。
这一带,政府没打理,也任由混居的外移人口在火车线,所谓火车线也货车或方车厢多过正规的载人火车。
华夷不杂处,意思是说很多就是不管,没理。
1949年,吉隆坡经济萧条,近7000印度短工聚集在巴生就住在这。巴生太平街,根本没有一个系统,招工对印度一样是美丽的幌子。
殖民政府或园丘,需要人就拉,不需要人就自生自灭。
其实很多华人老板厂改雇佣印度人及印度移民来巴生后就自行在届满选择回去。
一堆堆的悲歌!
好听叫政府,在巴生北区是大杂烩,工厂罗里经过。两边从1900到1940年,不好听从柴埕到椰脚甚至靠近桥的旁边,除了公共设备,英国在马来亚政府没派人管理。
1930年后经济大萧条,整个社会人流动非常大,甚至一个笑话,巴生北区的铁路因为一请不动庞大的人口也就差不多10万人的劳力,当年一堆盲流,所谓就业街童都工作,7岁8岁就看你多好命!
但也一堆人,无论华人还是印度人,半数走了。火车线也因为少用到最终没用,甚至铁路是铁被偷,枕木也有被拆去盖房子,从此巴生北区铁路也消失。
1946年到1960年防范共产党避免村落包围城市,这才是真正铁腕政策,也支配粮食来控制人流。
这些真的很真也很苦难。
但以前英国人真对我们百姓好?
我个人从不如此看,利用罢了。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