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了一篇1967年8月13日的新闻写道,巴生北区当时期盼已久的巴生北区邮政局开幕,而之前同样位置的地方,设置了邮筒,却无法办理保家信或办理手续,对于当时已经相对趋向工业化及许多商店林立的业者很不方便,而巴生北区一水之隔不用过港,可以节省不少时间。
同样也整理了两篇散文,一篇是关于到巴生也即将离开的人写的文章,另一篇也类似。
都是1968年刊载的内容。
前者描述巴生南区及巴生北区在1968年是剩下巴生吊桥及哥打桥为两地往来的渠道。
事实上这也是该地从北到南或南到北必须经过的路线。
而告别的外地人也对于巴生有如此庞大数量,多达可以蹬脚乌鸦就会飞到对岸的树林。
也提及巴生南区市区是巴生政府单位汇聚的地方,而巴生北区在1969年是工业区及商店为主,而文章写的巴生吊桥行走的模式是一辆走后,再一辆,所以在后期有停驾,根据一些新闻报道因为吊桥下方是大水管,避免驾驶人使用出现造成漏水或水管破裂问题,这后期到断裂都主要有好几年是给人或轻便的交通使用。直到报载资料,巴生市区的吊桥是在1974年断裂。
当然我们在2024年的今天仍可以在巴生旧桥(也就是巴生桥底肉骨茶的同一座桥)位置找到一个出口,这有个旋转桥到河边,河边还有一个拱门。另一端是巴生旧车站斜对面应该是缅甸餐馆位置,那边留下两座殖民地建筑物,同时政府也放置有关巴生吊桥是白象的遗迹景点的石头牌子。
第一篇散文提及巴生北区有许多米仓,甚至比工厂数目还多。
而根据第二篇散文,巴生北区类似新街场,巴生南区类似旧街场,而巴生分为南北区更像两个城市。
南区是政府机构及商业中心,
巴生北区比较多工业区及新的商业区,当时有冯强鞋厂一家因为广州沦陷搬到马来半岛生产的鞋厂,更有岑业良鞋厂(这里也补充一些当地也生产橡胶物品,例如轮胎)。
文字也提及Bata已经进驻在该地。更提及当地有黄梨厂,南益橡胶及南益油厂。
而两篇文章都一样是歌颂双层哥打桥的宏伟,上层通车,下层是行人及轻型交通。
文字有提及过宁罗桥是拱形的桥梁。
文中也提及巴生华教,根据散文当时滨华仍使用华侨中学,在当时已有兴华,中华中学及巴生光华中学。
此外,巴生也有英文,国语及淡小,可说是完善。
根据当时巴生的人口尤其是在市区是破十万人居住。
是雪州当地第二大城市,吉隆坡最大。
全国第四大城市,前边分别是吉隆坡,槟城及怡保。
娱乐方面,戏院不少。邵氏机构占大多数。
根据笔者当时的统计主要是6家不同的戏院。
笔者也留下巴生到吉隆坡有18英哩路在兴建联邦大道前已经是笔直的道路。
也提及巴生在1968年不断扩建巴生的码头及港口范围。
#klang
#巴生
图为南益橡胶厂,就是现在的巴生中路口的NBC商业中心位置。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