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9日星期日

五六十年代的巴生

或许,在英殖民管理的年代,族群融合不是他们首要考量。反而华工帮派搞得他们很头痛,无论是殖民政府末期还是马来亚独立初期到流逝年代,企图执行单一种族政策。

经过五六十年代的小学改制,中学改制,冲击了巴生华文教育体系,巴生四独中也因而诞生,巴生华社接下来就面对必须承受华文教育成常年的资助压力,不改制学校面对,学生源流短缺,改制的中学发现教育部违背保留一定数量母语教育的承诺。七十年代更兴起复兴华文学校的运动。由于英美欧洲在政治大气候陷入与苏联中共的对弈,在那个时代固打制教育源流封锁下,到台湾或新加坡就学成了华人寻求出路的唯一途径。

之后在1969年,发生513事件,别说独立后治理者一直缺乏有效协调国内不同种族,造成族群中缺乏强调融合;英国殖民政府当初都一贯善用分化华工籍贯与语言不通的因素进行而分而治之,马来半岛虽言独立。但是,接替政权者只是萧规曹随,照本宣科的沿用具有种族政策色彩的制度。

五六十年代在新村政策实行,英政府面对两大问题,一是共产党,其二是当时华人接近90%还有帮会背景。执行严密掌控,除了把大部分华人安置到所谓新兴的村子,也就是新村。更拟定防治帮派条例,严厉取缔,把当时帮会结社转地下化,所谓的帮会因而变成黑社会。独立后,只有部分新村跟随城镇发展的脚步上,大部分仍被排挤在发展主流,数十年如一日,年轻人外出谋生而形成新村的没落。

五十年代初期,客家广东人普遍被安置在吉隆坡与有矿区有关的区域。福建或潮州人则多做码头货运集中在海域或巴生港口一带,海南主掌政府官员的厨房,一些人开始自己的咖啡店,一些潮州人开商栈做贸易经商或渔业;金门人锁定建筑物基础建设。这籍贯文化习惯充分展现宗亲会馆的关系,如此的状态一直维持到五六十年代的巴生,但由于所有华工必须经过巴生港口而进入内地。因而,仍有少部分不同籍贯诸如客家人或少部分广府人留在巴生,他们主要工作是打铁,撑船或磨豆等比较固定特定领域。

之后,就不断有依据各个行业别的行团组织的兴起,籍贯更集结成依据马来半岛地域,而不再局限籍贯。

 五六十年代的巴生,华人的天下,码头工人清一色几乎是华人,占七八成;大部份为福建人,来自江州、永春和南安等。

在工业未发达的那个年代,码头工人工作艰辛,却是人人争相抢的饭碗。在巴生港务局成立前,承包码头上下货和在货船内工作主要为华人头家的公司,码头的位置便是目前的七号码头。

而当年华人主要在成利有限公司及有利有限公司担任码头工人。那个年代,码头工人每月两三百令吉的薪金,已晋身高收入阶级。五六十年代的巴生,曾流传家中嫁女,只要有码头工人要娶,无需考虑便可直接下嫁,一时传为佳话。

所以,南来到巴生港口第一代华人,很多都是在码头当苦力。第二代,在五六十年代,百业待兴的时代,工作机会匮乏的情况下,苦无选择也只有“世袭”着父辈的工作,继续为码头效力。

华人主要都在船上工作,而印度人主要在桥上工作。船上工作除了搬货和迭货之外,更可担任司机、甲板指挥员、工头等。出路,远比桥上工作有前途。

但他们必须面对重达180公斤,两个人才搬得动的橡胶粒。当迭着的橡胶粒倒下,就像橡胶在甲板跳来跳去,追着工人跑一旦被砸中,后果不堪设想。也曾发生迭货管工被吸纳到港务局后,开始从事操控驾驶船上起重机的工作。遭起重机夹断脚,终身残废。

五六十年代的巴生码头,出口货物主要以橡胶、木材和锡米为主。当时靠港的船只来自世界各地,包括苏联、英国和中国等。

当时很多金门人头家在国家独立前于港口从事伐红木和製作煤炭的工作。当时头家必须给苦力吃一顿丰盛的早餐,因为一进入红树林便是一整天。早餐便是煮一大锅肉,而且树林潮湿,一大锅便加入药材,有去湿的功效,让工人强身健体之效,
渐渐的演变成肉骨茶。

今时今日的巴生港口随着老一辈退休,华裔码头工人所剩无几,从全盛时期的2000多人,至今不到一成。华人在百年港口的历史占有重要一席,对于今日巴生可以发展成世界第十三大港口的巴生港口,可说是由不少华人的血汗堆砌而成,其实并不为过。

当今,执政者也缺乏正视新村与华工带来给马来半岛极大的贡献,

2014年3月6日星期四

中国酒店——最南洋咖啡味

如果你问巴生人有什么东西是巴生最地道的?巴生人或许不告诉你,肉骨茶;偏偏告诉你中国酒店。

会推荐给你们,只因为巴生中国酒店仍散发旧时代的茶餐室味道,每天早上六点出左右就会开门营业,偏偏在巴生仍不多人活动的时段,就涌进不少华人,马来人,印度人,警察,交警,邮差或学生等等。

每天清晨,椰浆饭吸引了友族,三大民族齐聚一家老店,乐融融。

当然,只因为巴生中国酒店很用心经营,十年如一日用心的泡咖啡,卖着搭配咖啡的碳烤面包,维系那种古早的碳烧;同地营业的档子,淋上辣酱的虾饼档,或可口的Nasi Lemak。你如果不选择这些,还可尝中国酒店独有自制的冷藏糕点,芝士鸡蛋糕。又或者选择手工鸡蛋糕。

有人说,中国酒店是5名"跑船"(船夫)的海南人在1940年开始营业,当初三楼为客栈丶二楼是西餐厅,至1970年代,客栈及西餐厅相继停业,只剩下一楼的咖啡店延续至今,并且仍旧延用当初“中国酒店”这名字。

中国酒店虽然杯子上,写着“中国酒店”,其实很多经过的人应该看到“中国酒店菜馆”六个竖立斗大的门柱。当然,早期也是客栈,今天早也已没卖酒或给人留宿。

一道,前边看似很小,挤满人,走到里头,仍有延伸空间。看似,人外有人,天外另有有洞天。

或许,也只有这里,你好像进入历史被定格。在一片大家习惯成自然和谐氛围中叹浓郁,微带涩却很浓郁的古早的咖啡。有些食客曾猜想,巴生中国酒店的咖啡,在磨研的时候曾经加入牛油或糖。也曾有人说巴生一带的老杂货店,里头的咖啡有着同样的味道。

但,你无论如何在家冲泡,你可以肯定味道接近。但,却缺乏人在巴生中国酒店的现场感。一种,早在1942年开始营业,经营已经超过70年的历史环境。

这里的咖啡延续的是殖民时期的风格,烤面包拿捏在炭火中最恰当的时间,务必温度可以催化那浓郁的牛油与加央味,做到脆香入口即化,微微吸口浓郁的咖啡就可以让面包在嘴里多一层次感。

也只有在店里,你会发现许多老人家与店家闲话家常就一整天,你才感守浓郁店家做生意态度上的海南味,不说或许很多人不知道,原来一些熟客仍与店家维持最早期的经营模式就是赊账,隔三天或一星期才算账一次。

门前卖也浆饭的友族也因为店家指点,一卖就卖了快四十年;斋坐店前半天,叹着美食与咖啡,或许可以想象着创始人符和玲与三位伙伴当初携手合办,最终经历许多年后竟然可以成仅存已经不多见的“老字号”。

Chong Kok Kopitiam中国酒店
5, Jalan Stesen,
41000 Klang, Selangor

营业时间:7AM-6PM(周一~六);7AM~2PM(周日)

GPS导航数据:N 3°2.558″  E 101°26.968″


  • 图片来源:http://cforum3.cari.com.my/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281509

老字號新生代:巴生毛山稿肉骨茶

资料来源:http://news.sinchew.com.my/node/140895?tid=14

巴生毛山稿肉骨茶在1972年開業,由李亞雙陳英夫婦所創,店名靈感來自李亞雙的綽號“狐狸哥(福建話發音Mo Sang Kor)”。老店開在巴生班達馬蘭新村,福建式濃湯肉骨茶深入民心,被視為巴生肉骨茶的開業鼻祖之一。
除了班達馬蘭新村老店,巴生蘭花園和百家利也設有分店,交由兒子打理。2004年,麼女李翠玲理大畢業,協助父親研發肉骨茶湯包,開拓了另一條事業線。
金字招牌是這樣打造的
福建肉骨茶本該這樣
夠傳統和夠正宗,是顧客死心塌地愛上毛山稿的原因。李亞雙和陳英是老福建,操華語時略見結巴,說沒兩句,就轉成福建話,問來客道:“A曉講福建話未?”
毛山稿肉骨茶湯頭黝黑,因為加了福建人喜歡的黑醬油之故,汁濃味厚,上面飄著油光,大塊的連皮肉骨,有小骨、大骨、豬腳彎、軟骨、排骨等,豐腴鬆軟,完全滿足了大口吃肉的原始欲望!
肉骨茶用古早味的“小碗公”盛上,拿起肉骨,就只有半碗湯,要求加湯時,店家只是象徵式的多給兩三匙。面對顧客埋怨,店家一臉無奈,“一鍋肉骨茶,下2、30公斤肉骨,加水蓋過面,炭火煮2、3小時,全程不加水稀釋,湯水有多少就多少,要多也沒有啊。”但就是這一分堅持,你我才能喝到最沉郁甘醇的肉骨茶湯,不是嗎?
毛山稿只用本地農場每天半夜現宰的新鮮豬肉,絕對不用外州的,因為運輸上花時間,時間一久,肉不新鮮,味道就差了。
37年來,夫婦以及掌管分店的兩個兒子,都是在清晨3點開始熬煮肉骨茶,從來不假手工人去做,“只有這樣,才能煮出毛山稿肉骨茶最正宗的味道!”
躊躇滿志新生代
傳承認真勤奮的家訓
十號胡同舉行推荐禮當天,不見李亞雙和陳英的蹤影,在場挑大樑的,是三哥李進永、三嫂林鳳玲和小妹李翠玲。
“他們要看店,走不開啊,如果大家都過來,誰看店?今日我是因為百家利的分店休息一天,才有時間過來,但總不能3間店一起休息啊。”李進永認真說道。
勤奮,事事親力親為,是李家的家訓。從配料、烹煮到招呼客人,從不假手旁人。即使他們極其重視十號胡同的新店,也不會為了出席推荐禮,把店子交給工人看,或拉上鐵閘告假一天。
那以後新店由誰坐鎮?“大家輪班啊,總之每一家店都要有自己人在。”
他從小就在老店幫忙,長大後,也曾經嚮往外面的世界,打了幾年工,卻領悟出“工字不出頭”的道理,於是心甘情願,回家和父母兄長一起經營毛山稿。
“開始的時候也覺得辛苦,但後來就發現,那分滿足感是外面的工作給不到我的。”他笑得很滿足。
在這個新陣地裡,規模不大的廚房有一個火苗旺旺的炭爐,一鍋肉骨茶在上面熬煮著,沉郁的香味,不時從砰然悶響的蓋子邊緣滲出來。這鍋肉骨茶,是李進永一大早開始熬煮,再一路小心翼翼從巴生運上來的。
李進永拍拍翠綠色的牆壁,“這道牆能隔熱防火,是我們特別要求的,因為用炭爐,廚房會很熱。很多地方都不允許用炭爐,但這裡允許,所以我們才答應進來。”
“這是我們家的新嚐試,反應好的話,應該會繼續開店。希望吧。沒有想太遠啦。”李進永咧嘴笑道。
在他身上,你依然看到純樸的美好的特質。這個年輕人沒有勃勃的野心,不好高騖遠,他只是很單純地對雙親一手創立的毛山稿肉骨茶懷有滿腔熱誠,希望把這味道和態度傳承下去。

(星洲日報/快樂星期天 ‧作者:張佩莉)

2014年3月5日星期三

香蕉叶饭

或许现在人在巴生谈到香蕉叶饭,一定说YAP KEE,但是我想很想人知道当年的海南鸡饭,就是包在香蕉叶里头。

现在要吃香蕉叶鸡饭,看来是商家也没有概念,是吗?鸡饭曾经像Nasi Lemak椰浆饭一样,用香蕉叶来包。

其实谈的就是鸡饭粒这么一回事,只要你想象一下当年外卖想带走,其实也只有这办法。当年的劳工也可以简单解决一餐。

或许,类似的做法,华人习惯使用叶子包裹的还有客家的粽子, 粽叶也是各种形态,如果我们再想象现在酒楼也上得了台面的荷叶饭,就明白无论是糯米还是白米,无论是椰浆饭还是鸡饭,这些大片叶片,带有浓郁的草香;诸如Pandan叶是南洋的独有使用配方。

叶子对于美食起来许多妙用!

叶记的饭,配着咖哩,炸鸡与浓郁的椰浆味道;Lido的椰浆饭,传神带出香蕉叶的饭味,可惜的是古早海南鸡饭,已经没有人使用香蕉叶来包鸡饭。更有人挑着扁担,当然,这样的处理贩卖方式,不用让跑大街小巷的贩商加重负担,却添加浓郁的古早遐想。



2014年3月3日星期一

消失中的食物:冰球(霜球)

冰球(霜球)是很早期的热天良伴,依据文章,或许台湾仍有种小食叫“挫冰”,但类似做法只是不同的是当年物质贫乏的年代。没容器承,只用双手把冰屑拍紧,抓一 把煮熟的甜红豆放进去,再刨少许冰屑盖在上面,然后用双手将冰屑大力拍紧;再左右抛掷,使之成为一球状;然后再淋上红色和青色的糖浆,有的也加上炼乳,冰 球就大功告成了。

冰块被挫碎然后弄成冰球,淋上各种口味,在游乐场内,两手捧着,大家一边走一边吃。其实手很难忍受如此的冰凉,把口往冰球吸,结果发麻而一边兴奋的用余温把冰球重新包起来!

后来,这些味道改用塑带制作条状,却是七十年代的小孩其中一种最爱!


资料来源:http://nmsmandarindocents.wordpress.com/2008/06/21/%E6%B6%88%E5%A4%B1%E4%B8%AD%E7%9A%84%E9%A3%9F%E7%89%A9%E4%B9%8B%E4%BA%8C%EF%BC%9A%E5%86%B0%E7%90%83%EF%BC%88%E9%9C%9C%E7%90%83%EF%BC%89/

 蔡美娥
.
          
     现在,我们无论走到哪个小贩中心或食阁,都不难吃到色彩缤纷、冰凉爽口的“雪山”(或红豆冰)。

     但您是否知道这道甜品的前身是什么吗?

     其实,“雪山”是本地流动小贩消失后继而出现在小贩中心的甜品,它的前身应该是冰球Ice-Ball冰球的配料与“雪山”大同小异,其制作方法却比“雪山”较有艺术性。

     传统的冰球一般上是由印度人贩卖的,华人也卖冰球,但属于较后期(可说是过渡时期),用的工具也比较先进,是一台用手绞动的刨冰器。

     印度人用的工具比较简单,它是在一个小木架(类似小木凳)的上方装上刀片,把冰块置于其上,冰块上盖一条毛巾。毛巾的作用除了避免手被冰冻及过于滑溜之外,还能降低冰块的溶化速度。

     只见小贩用右手将冰块前后推动,冰屑就会掉到架子的下方,他便用左手去盛冰屑。当冰屑盛满一手掌时,他就用双手把冰屑拍紧,然后往中央压个小“坑”,抓一 把煮熟的甜红豆放进去,再刨少许冰屑盖在上面,然后用双手将冰屑大力拍紧;再左右抛掷,使之成为一球状;然后再淋上红色和青色的糖浆,有的也加上炼乳,冰 球就大功告成了。


2014年3月1日星期六

巴生兴华独中历史

 兴华中学创于一九四七年。当时,巴生中华中学的学生因挽留张联宗校长,引起学潮。一批学生离校和家长创组『兴华中学』,有『复兴中华』之义。当年获准注册,学生即在一间租来的亚答屋上课。一九四八年,增建高中,于一九五一年拥有新校舍。
 
在一九六0年面对改制的强大压力和冲击下,兴华坚决拒绝改制,但是,学生却由一九六一年开始,由四百五十一名逐年减少,到一九六八年,只剩下三十名学生,面临关闭的危急情势。

 一九六九年,兴华校友会起而领导校政。林玉静当时是兴华校友会主席,被推选出任董事长,展开全面彻底改革的工作,重聘校长和教师,修补校舍,整理校园,并且动员全校董教员生,日夜奔走筹募发展基金,并且奠下重建兴华大计。郑瑞玉校长由一九七四年开始在兴华掌校。

于一九七八年成立扩建校舍委员会时,林玉静被选为主席,负责筹划建校大计,并且率先捐献十万元,在他的带动下,一举筹获一百五十万元。八二年完成第一期首阶段扩建工程,建竣一幢四层楼的新校舍。翌年,又完成第一期第二阶段的扩建工程。
 
于一九八五年,兴华中学开设计算机班,成为巴生区最先提供计算机课程的学校。并赶建大礼堂,学生人数增至一千三百卅四人。

八六年又建科学楼,设有物理室,化学室,生物室,井添置仪器,加强理科教学。随后增建第五层楼充作学生宿舍。接着赶建行政楼。
 
兴华中学目前有学生约一千八百名,是当时雪州四间华文独中之中规模最大的学府。

由于校誉日隆,学生人数每年不断增加。董事部已计划另觅十亩校地,井计划通过发行彩票等方式为该校筹募另外的一千万元,全面发展兴华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