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街海南雞飯(作者:林金城)
updated:2007-06-17 00:00:00 MYT资料来源:http://mag.sinchew-i.com/scgc/content.phtml?vol=20070617&sec=A75
走進這條沒落後街,總有“出土”的驚喜。
最初是肉骨茶,現在是海南雞飯。
既然稱“後”,當然就會有“前”。
前街那裡有個古老火車站,懂得歷史,自然察出這百年鐵道對巴生的意義;這條1886年通車的全國第二條鐵路,從吉隆坡到巴生,從礦地到港口,把內陸開採出來的錫米給轉換成殖民政府源源不絕的財富。老巴生都稱這條街為火車頭前街,而背街地方就是今天的主角,以前又稱為馬來街。
這一帶曾經是巴生的繁華之最啊!十多年前在做口述歷史和田野調查時,曾訪問過許多年近七旬的老巴生,都一臉感慨的向我話說當年;說如果不是跨河大橋把路給攔腰切斷,以前火車頭前街是與林茂街相連的,而且可以沿河通向河邊路,直達那兩座連接南北兩岸的水上浮橋;所以說,是到了70年代跨河大橋通車之後,這一帶才被孤立起來。
後街不長,街寬狹窄,兩排戰前店屋樸實無華,與前街的格局相比,顯得更為落荒。
而這裡,卻是肉骨茶的起源地,也是開啟新馬海南雞飯傳奇的重要地點之一。
去年光明日報主辦肉骨茶王爭霸賽,評選出半島20間肉骨茶店作為讀者賞食參考。我受邀寫篇“尋找肉骨茶的起源”,其中就闡明肉骨茶一詞是出自巴生後街的德地肉骨茶店。
撰寫期間就曾三番四次重回這條街上,作實地考察及驗證之前透過口述歷史所蒐集到的資料和前人的報導。印象蠻深的,就是有天中午在街頭的源源海南雞飯店用餐時,與店主無意間談起這條馬來街的過去,他竟鉅細靡遺地告訴我這條街在60、70年代是如何風光,曾是巴生最熱鬧的食街,同排的群樂酒家更是巴生人結婚擺酒席的熱門地點,與過港(對岸)的萬春園酒家齊名。
那天他描述了“傳說”中浮橋的地點,破解我多年來對浮橋位置的困惑;當然也說到他父親梁居清在20年代從海南島飄洋過海南來(這比新加坡宣傳為新馬海南雞飯開山鼻祖的王義元,在1936年才南來的時間早了許多),先到馬六甲幫同鄉賣雞飯(更吻合十多年前我在古城所蒐集到的口述資料),而後在30年代初才移居巴生,挑起扁擔,一邊放白斬雞肉,一邊裝雞飯糰,沿火車頭一帶叫賣,開啟了海南雞飯在巴生近80年的傳奇。
最近,光明日報再主辦美食爭霸賽,這回輪到海南雞飯,同樣也邀我寫篇“起源”。我便想起後街的梁居清,想起其傳人對歷史的認真與執。
海南雞飯起源自“文昌雞”的說法,已是不爭事實。同樣的白斬雞,配上雞油雞湯煮成的“雞飯”,問題是原鄉並沒這個稱謂,只管叫做“吃雞飯”而已,所以才會使人誤以為創自海外。
這回梁居清的“出土”,並無所謂“推翻”與否,而是說明海南雞飯不像肉骨茶那樣有海外再創的身份;考究孰先孰後?就像回頭追問新馬兩地誰是最早賣豬腸粉的人一樣,意義不彰。
倏然想起年初時候有次到後街吃海南雞飯,店主匆忙過來,澄清上回他把過港的滿春園說成萬春園,其實是錯的,察覺後追出去,我卻開車跑了。
我不禁深深感動,那已是事隔半年的事啊!他還記住。
最初是肉骨茶,現在是海南雞飯。
既然稱“後”,當然就會有“前”。
前街那裡有個古老火車站,懂得歷史,自然察出這百年鐵道對巴生的意義;這條1886年通車的全國第二條鐵路,從吉隆坡到巴生,從礦地到港口,把內陸開採出來的錫米給轉換成殖民政府源源不絕的財富。老巴生都稱這條街為火車頭前街,而背街地方就是今天的主角,以前又稱為馬來街。
這一帶曾經是巴生的繁華之最啊!十多年前在做口述歷史和田野調查時,曾訪問過許多年近七旬的老巴生,都一臉感慨的向我話說當年;說如果不是跨河大橋把路給攔腰切斷,以前火車頭前街是與林茂街相連的,而且可以沿河通向河邊路,直達那兩座連接南北兩岸的水上浮橋;所以說,是到了70年代跨河大橋通車之後,這一帶才被孤立起來。
後街不長,街寬狹窄,兩排戰前店屋樸實無華,與前街的格局相比,顯得更為落荒。
而這裡,卻是肉骨茶的起源地,也是開啟新馬海南雞飯傳奇的重要地點之一。
去年光明日報主辦肉骨茶王爭霸賽,評選出半島20間肉骨茶店作為讀者賞食參考。我受邀寫篇“尋找肉骨茶的起源”,其中就闡明肉骨茶一詞是出自巴生後街的德地肉骨茶店。
撰寫期間就曾三番四次重回這條街上,作實地考察及驗證之前透過口述歷史所蒐集到的資料和前人的報導。印象蠻深的,就是有天中午在街頭的源源海南雞飯店用餐時,與店主無意間談起這條馬來街的過去,他竟鉅細靡遺地告訴我這條街在60、70年代是如何風光,曾是巴生最熱鬧的食街,同排的群樂酒家更是巴生人結婚擺酒席的熱門地點,與過港(對岸)的萬春園酒家齊名。
那天他描述了“傳說”中浮橋的地點,破解我多年來對浮橋位置的困惑;當然也說到他父親梁居清在20年代從海南島飄洋過海南來(這比新加坡宣傳為新馬海南雞飯開山鼻祖的王義元,在1936年才南來的時間早了許多),先到馬六甲幫同鄉賣雞飯(更吻合十多年前我在古城所蒐集到的口述資料),而後在30年代初才移居巴生,挑起扁擔,一邊放白斬雞肉,一邊裝雞飯糰,沿火車頭一帶叫賣,開啟了海南雞飯在巴生近80年的傳奇。
最近,光明日報再主辦美食爭霸賽,這回輪到海南雞飯,同樣也邀我寫篇“起源”。我便想起後街的梁居清,想起其傳人對歷史的認真與執。
海南雞飯起源自“文昌雞”的說法,已是不爭事實。同樣的白斬雞,配上雞油雞湯煮成的“雞飯”,問題是原鄉並沒這個稱謂,只管叫做“吃雞飯”而已,所以才會使人誤以為創自海外。
這回梁居清的“出土”,並無所謂“推翻”與否,而是說明海南雞飯不像肉骨茶那樣有海外再創的身份;考究孰先孰後?就像回頭追問新馬兩地誰是最早賣豬腸粉的人一樣,意義不彰。
倏然想起年初時候有次到後街吃海南雞飯,店主匆忙過來,澄清上回他把過港的滿春園說成萬春園,其實是錯的,察覺後追出去,我卻開車跑了。
我不禁深深感動,那已是事隔半年的事啊!他還記住。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