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25日星期三

遊在巴生吃在班村‧班達馬蘭吃出錢途

资料来源:
http://www.guangming.com.my/node/105365


  • 市議會計劃把大街打造成大馬版的士林夜市,希望這能吸引更多遊客到來班達馬蘭。(圖:光明日報)




巴生人都知道,班達馬蘭新村有三多――多神廟、多肉骨茶、多海鮮,甚至坊間還流傳著這樣的兩句佳話:“早上肉骨茶,晚上吃海鮮”、“來到班村,小心看路,不要踩到神明”。
當地神廟之多,從新村只有1400戶住家但卻有約百間神廟的現象就足以說明,而當地肉骨茶店之多,更是讓食客“無從下口”,因為小小一個新村竟有多達50家肉骨茶店。
至於當地的海鮮店雖只有30間,但當地海鮮店自創的辣椒炒螃蟹卻是名滿獅城,甚至成了獅城的招牌美食,殊不知這道鮮香辣兼具的美食的原產地,卻是近在眼前的班達馬蘭。 

班村的其中一個特色就是村內有許多住家式商店或餐館,這是其中一間“豪宅式”餐館。(圖:光明日報)
坐落在雪州巴生國會選區內的班達馬蘭新村(簡稱班村),與國內各地的新村一樣,具有一股濃濃的人情味、香火鼎盛的華人廟宇,以及令人“食過返尋味”的傳統美食,而班村最令人聞之垂涎的美食當數鎮村二寶――海鮮及肉骨茶。
民以食為天,好吃的美食,自然“牽引”不少食客的胃。班村是著名的“海鮮村”,走入班村,各種海鮮餐館的招牌映入眼簾,單單是尼峇路一條街就有6間海鮮餐館,前朝國陣雪州政府還一度計劃把尼峇路打造成“海鮮街”,可惜這個計劃後來不了了之。
此外,據瞭解,面積約300英畝的班達馬蘭是國內第二大新村,也是巴生唯一的新村,目前班村有逾萬人口,當中90%是福建人。今時今日的班村,也已從昔日的沼澤地火速蛻變,唯一不變的是當地濃厚的人情味。
工廠林立木屋變洋房
大馬各地大大小小有逾452個華人新村,一談起華人新村,許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基設落後、木屋多、道路窄小、髒亂等,猶如落後鄉區的“貧民窟”。但是,班達馬蘭新村卻顛覆了這種刻板印象。
靠近巴生3大海港及城市的地理位置,直接牽動班村的經濟發展,如今班村不但是巴生工廠要地之一,許多人家的木屋早已翻新為豪華洋房,而且道路寬大車水馬龍,尤其班村內還坐擁一座國際級的綜合體育中心。因此,與其說班達馬蘭是一個“村”,倒不如說她是一個“鎮”更為恰當。
班村的硬體設施應有盡有,銀行、警局、油站、郵政局、政府診所等,是一個相當“獨立”的社區。
由於班村靠近海港,尤其與巴生南港只有約3公里的距離,因此經濟發展也不斷受港口牽 動,1970年代期間造就了運輸業興起,成為班達馬蘭新村經濟主流。隨後80年代,班達馬蘭蛻變轉向工商業發展,而且周邊的新興住宅區林立,又是巴生的樞 紐地帶,因此發展備受地方政府“關愛”,基設和環境也有別於一般新村。
現在的班達馬蘭繁華進步,讓我們看到自由受困的新村村民如何堅忍地從動盪不安的大時代中走過來,帶珍貴的華族文化勇敢地邁向美好的未來。
住家式餐館 嚐海鮮吃肉骨菜
班達馬蘭確實是個神廟多、海鮮多、肉骨茶多的地方。據非正式統計,班村約有1400戶住家,但註冊與沒註冊的大大小小神廟就有約百間,當中不少是住家式神廟,也有一些設在路旁,因此當地居民笑稱,來到班村一定要“看路”,避免踩著神明。
班村的餐館同樣多不勝數,而且“住家式”餐館已是班村一大待色,當中以肉骨茶和海鮮店居多。據知這裡的肉骨茶店至少有50間,海鮮店也至少有30間,因此在巴生也流傳著這樣的一句話:遊在巴生,吃在班村。
可見班村已是巴生區享受美食的不二選擇。
班達馬蘭村民舊時經濟條件欠佳,因此許多村民直接在家門口擺檔做生意,這個特色也延續至今。
雖然時代不斷進步,但“住家式生意”卻沒有被發展洪流所淘汰。由於數十年來已是當地的一大特色,因此地方政府在執法時也“隻眼開,隻眼閉”,並設法協助村民合法化,只要不影響鄰居,便可申請臨時執照營業。
河堤填土墊高 解淹水之苦
與其他新村無異,班達馬蘭是1948年頒佈緊急狀態後,其中一個為阻止華人與馬來亞共產黨領導的馬來亞人民解放軍接觸的“遺產”
之一。這裡原本是一片沼澤地,但經過60年的歲月洗禮後,今日的班村與當年相比,早已“面目全非”。
當年,班民大部份是來自直落(Teluk)、龍溪(Dengkil)及武吉金江(Bukit Cincang)。
由於靠近巴生港口(前名瑞天咸港口),班村原本取名為“港口新村”,村內的華小班達馬蘭A校也命名“港口華小”,直到獨立後,緊急狀態撤銷才易名。
曾經歷遷徙的馬華巴生區會秘書葉文憑說,儘管當年他只有6歲,但過去種種仍歷歷在目。當年班村 的巴板路是一條河堤,而且地平線低過海平線,因此一旦下雨或海水漲潮即面對水來淹之苦,家人就這樣在臨時帳棚內度過了約兩個月的時間,直到馬華在目前的民 眾會堂前方協助搭建長屋後,家人才總算有瓦遮頭。
後來,班村不斷發展,巴板路一帶也以數年的時間進行填土,不過現今仍以木屋為多。
他說,班村毗鄰就是英軍的空軍基地,而班村當時以籬笆圍起,只有兩個出入口,當時稱為“前哨站”,居民出入都須接受檢查,一人也只能攜帶一天的食物份量出門,避免他們接濟共產黨。
苦力曾是優差 女人爭著嫁
許多年前的班達馬蘭新村,並沒有甚麼經濟活動,村民一般都是割膠和耕種。如果村內男丁有辦法在港口找到一份差事,就算是苦力,都已是一份優差,被視為當年的“高尚工作”,許多女人都爭著嫁給這些苦力。
據知,班達馬蘭是以“樹脂”(Damar)命名,當地曾是盛產樹脂之地,而樹脂是造漆的原料。班達馬蘭原名“Pendamaran”,即有“找到樹脂”之意,後來才演變成Pandamaran,中文則譯為班達馬蘭。
班達馬蘭是華人新村,但村內多條道路中,僅有其中3條道路是以華文人名譯音命名。不過,令人覺得奇怪的是,這3條道路名稱的起源,沒有一人知曉,連老一輩的村民也說無從考究。
這3條道路是Jalan Chan Ah Chu、Jalan Kim Chuan及Jalan Yeok Kok Kiat,村民相信這都是一些先賢的名字。不過,村民曾試圖考究路名的來源,可惜沒有任何資料,最終成了村內的“懸案”。因此,村民也希望任何人若有相關 線索,不妨向他們道明。
儘管3條道路的來源成謎,不過其中一條Jalan Kim Chuan的路名,與路尾一間以“劉金泉”命名的貨倉不謀而合,因此村民相信是與這名貨倉的主人有關,不過,村民也不知道貨倉主人的下落。
道路寬大通暢
建國際級體育中心
80年代,班村的基設發展有了突破性的進展,當地一座前英軍的空軍基地,被巴生市議會相中,用以發展成一座國際級的綜合體育中心,希望把巴生打造成體育強區。
班達馬蘭被相中發展這座體育中心,主要是因為它位於巴生的中心地帶,方便巴生南區、北區及港口的市民使用。
國內許多城鎮想擁有一座體育中心都難如登天,但班村卻得天獨厚,是國內唯一坐擁體育中心的新 村。而且,這座國際級的綜合體育中心設施完善,包括有國際標準的游泳池、籃球場、跑道、壁球場、網球場、高爾夫球場、鉤球場、羽球場及一座大草場等。新村 擁有一座國際級的體育中心,令不少其他新村村民羨慕不已。
另外,班村的交通系統也非常有條理,主要道路寬大通暢,還設立了不少交通燈來維持交通秩序,尤其是大街,一到週六日,街道上就會擠滿前來“覓食”的群眾。
再說,班村出了一名掌管雪州地方政府的行政議員――劉天球,因此當地的基設這3年來也獲得進一步關注,更從2011年起被圈定為清潔模範區之一,當地衛生欠佳的地帶,有望獲得改善。
應印裔食客要求
首創辣椒炒螃蟹
說到辣椒炒螃蟹,大部份外國遊客都會認為那是新加坡美食,其實,班達馬蘭才是辣椒炒螃蟹的發源地。
根據班村的“萬事通”葉文憑說,班村靠近海港,因此海鮮來源肯定比其他地區來得新鮮。
“深受老饗歡迎的辣椒炒螃蟹這道佳餚,是班村一家名為文德的海鮮餐館的自創菜式。”
前部長每月來吃蟹
他披露,文德海鮮餐館是班村開業最早的餐館之一,當時因椰花酒著名,吸引許多印裔常來光顧。由於餐館常剩有許多螃蟹,愛吃辣的印裔食客就要求老闆加入辣椒同炒,有多辣就炒多辣,後來這個“重口味”被“發揚光大”,並以更迎合華裔口味的方式烹調。
“現在,所有海鮮餐館都推出辣椒炒螃蟹,但很少人知道這道佳餚是源自於班達馬蘭。”
談起文德海鮮餐館,也曾經有過一段風光的歲月。四十多年前,此地的海鮮餐館不多,文德便成了當 地美味俱全的唯一選擇,因此,當時前來用餐的全是“駕大車”的有錢人,直到今日,文德所吸引的餐客也以外坡為多,據知一名前部長幾乎每月都來報到,還表示 只有文德的海鮮最合他胃口。
美食吸引遊客
打造大馬版士林夜市
“遊在巴生,吃在班村”,這句話清楚告訴大家,來到巴生要享用美食,請到班達馬蘭。為了吸引更多遊客前來,巴生市議會正計劃把大街打造成大馬版的士林夜市,只是,這項計劃目前還處於討論的階段。
士林夜市是台灣著名的美食據點,許多外國遊客到台北,都會到這個夜市“覓食”,市議會自然也希望班村大街也能以美食吸引更多遊客到來,進一步推動當地的經濟。
班村美食最集中的地點,就是大街兩旁的小食檔,這裡各種美食應有盡有,包括炒粿條、肉骨茶、糖水、五香肉類、麵類、飯類、馬來餐、經濟麵飯、糕點、大炒、小炒等,各有待色。
早前,馬華透過國陣中央政府的撥款,提昇和美化了所有檔口,讓大街煥然一新,不過儘管如此,大街距離士林夜市的目標還是有一段距離。(光明日報/副刊‧報導:高志豪)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