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24日星期五

葉亞來巷口咖椰香

资料来源:http://www.chinapress.com.my/node/441256

特約:林金城
有一次經過葉亞來街,無意間發現在一巷口處,擺了一檔似曾相識的糕餅,向前探看,顧攤的老婦竟然是“美婦人”,直教我喜出望外……
依稀記得在我唸小學或剛上初中時,我們都稱這阿婆為“美婦人”!
印象中這稱號是大姐私下取的,每次跟她到吉隆坡大巴剎旁的海味街購物,經過“成發雜貨店”前的一攤糕餅檔時,總會見到“美婦人”在那兒臉帶微笑地從容張羅,不時親切地招呼顧客;大姐不止一次如此讚嘆:心情這么美,食物一定好吃!
那時候,“美婦人”除了賣咖椰蛋糕捲、咖椰角、咖椰醬和蛋撻外,還賣好吃得不得了的燒包。
也不曉得好吃的大姐是從當時的報章獲知,還是私底下探詢而來,她說“美婦人”的丈夫曾在附近的“玉壺軒”及“麗章”兩大茶樓當過點心師傅,后來離職,才出來開這小攤,賣起拿手的點心絕活。
上述所講的,是三十多年前的舊事了。如今回首,一切人事已非。大巴剎在哪里?對年輕一代而言,誰又會知道吉隆坡市中心曾有過一條依傍在大巴剎旁的繁華海味街?當年的“成發雜貨店”,早已連同整排海味舖、醬園店、瓷器舖和雜貨店,一一隨著大巴剎在1986年,搖身變成現在的“中央藝術坊”(Central Market)后,逐漸走進歷史;而大我22歲的大姐,也早在十多年前辭世了,至于“美婦人”呢?當我在千禧年開始從事飲食溯源的研究后,有次重返舊地,才發現她經已不知去處。
后來,有一次經過葉亞來街,無意間發現在一巷口地方,擺了一檔似曾相識的糕餅,向前探看,顧攤的老婦竟然是“美婦人”,直教我喜出望外。
三十多年歲月一幌而過,“美婦人”早已到了祖母級的年歲,笑起來仍然讓我輕易地讀出那份源自童年的熟悉。她說早在1998年已搬到現址,由于燒包多工,所以沒做了,現在交由兒子接手製餅,就只賣雞蛋糕捲、咖椰角、蛋撻和咖椰醬。
自成一套本土飲食文化
每次提到咖椰,總會有人問是什么人的食物?Kaya一名,擺明就是馬來文;若說是馬來食物,卻有許多海南老鄉“一口咬定”它源自海南島,即海南方言“攪椰”的音譯(因為燉煮咖椰時,需不斷攪動包括雞蛋和砂糖在內的椰漿)。但追查結果,卻發現海南島上根本就沒有咖椰一食,有者也是南洋華僑帶回去的;就像咖啡一樣,由于“海南咖啡”一名,使許多人誤以為咖啡是海南老鄉從海南島帶來南洋的,其實卻恰恰相反。根據史料,海南島上的咖啡,最早由印尼華僑從南洋帶回文昌種植,歷史大約可追溯至上世紀初,也就是1900年代的初期。
為何會有這樣的聯想?想必是因為本地海南人,確實曾經與咖椰有著密切關係,早年許多華人認識咖椰這食物,就是打從海南人開設的咖啡店或西餅麵包店開始。這必須回到海南人為何從事上述行業說起,因為早期許多海南先輩南來后,多在英國人或受西方影響較深的峇峇家庭打工,擔任幫傭及廚房工作;因此,在這特殊背景下,當他們賺夠了錢,想要出來自闖事業時,想到的就是將日常最熟悉不過,又認為有“賣點”的西食給帶出,于是,便出現了有別于當時華人飲食習慣的早餐,喝西茶吃麵包,午后喝下午茶吃西點蛋糕的咖啡店。
最接近童年的味道
有意義的是,他們並沒全盤西化,畢竟顧客還是以華人為多,所以東西兼顧,自成一套別具風格的本土Kopitiam文化!比方說咖椰就好,這本來從峇峇家庭學來的食物,源自馬來人及印尼人,一旦“洋化”后,便成了烤麵包裡與洋人牛油並存的“異國鴛鴦”,本來塗果醬的蛋糕捲,也搖身變成南洋風味的咖椰蛋糕捲,后來更出現極具本地特色的咖椰角和海南咖椰包。
記得童年時侯,在吉隆坡市中心一帶,只要一說到咖椰,就非茨廠街與思士街交界的那攤老伯咖椰莫屬。后來老伯沒賣了,我們才“發現”美婦人的咖椰,心想,一直以來都那么喜歡她的咖椰角和咖椰蛋糕捲,怎么就是沒想到買她的咖椰回去塗麵包呢?
近日花時間一一比較,發現阿婆的咖椰,確實是時間沉澱下來,最接近童年的味道了。
巷口阿婆咖椰
創始年:1970年代
地址:Jalan Yap Ah Loy / Lorong Yap Ah Loy, Kuala Lumpur.
營業時間:8am~3pm(星期日休息)
GPS:N 03?.812?E101?1.813?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