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3日星期五

华侨文化资产——公司厝

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有了互相协助,『老客』帮忙『新客』,给予暂时栖身地方的『中心』,後期是称呼为『
公司厝』(海南音),很多就是会馆的前身。

我前一些文字说道,华人南下的历史,其实分两种方式,一种是客工,也就是众所周知,“契约华工”(俗称“卖猪仔”)。

但是事情到19世纪80年代为分界,进入马来半岛;前期矿工多非卖猪仔,其身份是会党兄弟。但,他们住在哪?

因为我找不到巴生的咕哩间;我突发奇想的不断思索;发现无论什么籍贯的人,除了商人,其实商人应该也不例外,远渡重洋、南来拓荒,都先要有落脚地。

“公司庴”因应而生!也发现海南人到海南村会汇集在岛上,这是非常特殊的靠海的情感。所以“公司庴”还在巴生海南村。

当巴生是找到公司庴,刺激我思考到一个逻辑。由于发展,什么最烂的地方,当然首先被拆;只有发展最慢,也是最后抵步的籍贯,保留最古早的事物。

“公司庴”也称呼为长屋区,是一群大多数人目不识丁,少数人读过古书的混合体。所以,由于海南人远道而来,神明额外重要,琼州会馆习惯皆有庙宫,祀拜天后圣母、南天水尾圣娘及昭烈108兄弟神位。

我们也可以发现原来最迟到巴生,巴生当年是怎么一个样子的?为什么海南人的“公司庴”竟然坐落在如此僻静的地方?

不难理解的就是同乡谊与同籍贯会守望相助,但是华族社会体系都有其共同点,即是充满家族主义观念与帮派主义的色彩。

如此排外与讲究自家人之下,海南人相对少数与比较晚期,所以许多琼州人还是当年华人小村的开埠功臣,默默无名的英雄。除了巴生仍保留如此的历史,其实早在150年的丁加奴(登嘉楼)也有如此的缩影。




『公司厝』是华人南下其中一项重要的文化遗产,其实老一辈的华人,甚至在1980年前的雪隆华人木屋区(锡矿最兴旺时代之前),其实也是如此概念的衍生,许多贫民甚至居住在铁道经过的地方,他们有一个特征就是距离锡矿特别靠近;研究此类型的“公司厝”,不难发现客家人的主体遍布在雪兰莪与吉隆坡,甚至霹雳拉律或近打河流域都曾经拥有大量的『公司厝』。

依据历史的推断,南来的历史很久远,巴生的肯定出现过咕哩间,主体还是闽南人居住的。

 咕哩间相对与公司庴是不同的,一面积比较小,二普遍上是没有隔间,因为公司庴是属于夫妻或家庭单位出现,所以有所不同。

http://life.sinchew.com.my/node/3534?tid=62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