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族人在马来西亚的发展
资料来源
http://blog.1688.com/article/i9332342.html
杨国瑞 1. 序言 中国人因不同历史因素,陆陆续续飘洋过海,到海外经商谋生,其中以迁徙到菲律 宾、印尼、泰国、马来西亚和新加坡为最多。鸦片战争以后的100多年来,中国饱受殖民主义者侵略,迁徙海外的中国人更多。杨氏族人早期移民的与经济追求与 华人移民东南亚历史因素相同。因此,要了解杨氏族人迁徙的历史因素必须从华人移徙海外的历史层面去解析。 华人到马来半岛、印尼群岛各地始 于汉代,除《汉书•地理志》记载外,《后汉书》也有记载,可见华人移民南洋,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到了唐代中南交通初步发展,中外古籍已载有定居当地的华 侨。据蔡永蒹《西山杂志》记载,唐开元年间晋江航海世家林知祥之子及其水手已有定居南洋当地。9世纪时,已有中国人在马来亚吉打居住采锡。当时定居南洋的 华人,一是因貿易、求经等原因而留居当地;二是因战乱、海难或被掠夺而避居或滞留当地。在这期间,定居南洋的华人数量不多,杨姓族人居留亦少,有明确记录 的更少。他们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的数百年间,这时期滞留南洋的华人,除少数因与土著通婚共处,成为早期的马来人,大多数已不懂得说华语或华人方言,与 中华文化完全脱离关系。绝大多数的华侨华裔,仍世代讲家乡方言,有些是侨生的第三、四代人,回到家乡仍然能讲道地的家乡方言,也多数懂得点中文。 宋 元至明代中叶,海外贸易蓬勃发展,海商、水手随船舶遍及南洋各地,是东南亚华侨的初步发展阶段。随着南中国海上交通的进一步发展,不但华人出国众多,华人 不仅因贸易原因留居当地,而且为了较好的生活环境定居于当地繁衍子孙。从零散寓居到聚居成村,形成早期的华侨社会。宋元时期就华侨流寓方式而言,以因经济 原因而自愿移居南洋为主,其次是因战乱、剽掠而被迫留居海外。从东南亚华侨的发展趋势而言:一是华侨集中聚居,从事共同或相互联系的职业,具有共同的领 域、经济联系及中华民族心理状态,与祖国保持密切的联系,可称为华侨社会。二是相当多的分散居住的华侨,在宗教上、或在习俗上、或在生活上、或在血缘上已 逐渐融化于当地社会,与祖国的关系逐渐淡薄的华侨。华人是马来西亚少数民族,杨氏族人在马来西亚华人族群中又是属于少数。作为华族的少数族群,杨氏族人在 马来西亚华人社会中,以崇祖观念及相关活动来团结族人,不以方言群立帮,消除了方言隔阂所造成的团结障碍,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中,有本身的发展方式,虽然并 不是很显著,但杨氏族人对他们的先辈对马来西亚的发展的贡献仍然感到自豪。虽然杨氏族人在马来西亚的人数比其他姓氏人数较少,但他们在经济、社会、文化与 政治领域所起的作用和影响,有其贡献。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因不同的政治环境,可分为早期移民、殖民地时期、马来西亚建国后三个历史阶段去看杨氏族人的聚落 与经济追求,从中可以窥探出杨氏族人在马来西亚的发展过程。 杨氏族人不是移居马来西亚最早的华族移民,但是他们聚落的地区与早期马来西亚 华人的聚居同一模式,主要在港口城市区、矿区和农村社区。来自不同地缘的杨氏族人,因不同的方言和强烈的历史认同感。当他们移居马来西亚后,面对新环境的 挑战,促使他们具有较高的自发自律的自治能力的倾向,以他们祖先在祖籍地福建、广东、广西、海南等地所发展的内在凝聚力为杨氏族人移居马来西亚时打下合作 与团结的基础。由于他们具有较高的合作精神,较佳的组织,这使杨氏族人不论在马来西亚的各港口城市区、矿区或农村社区都获得稳定的发展,各行各业中都有杨 氏族人涉及的行业,所经营的农工商矿遍布马来西亚各地,且其中不乏事业有成者,为马来西亚的垦荒发展作出贡献。 2. 杨氏族人早期移民的与经济追求 杨 氏先人向海外比较大范围地区的移民,是在元朝末年以后,尤其是在明朝初期以后中国南部诸省特别是从浙江、福建、广东等沿海地区,为了避免天灾人祸而向海外 移民谋生。移居的主要地区在今天的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和菲律宾等地区。但在明代初年,朱元璋建立大明政权后,虽然努力扩大对外贸易,与几个南洋 国家建立官方的贸易联系,私人海外贸易一律禁止,海禁政策使明初的南中国海航道基本阻隔。到明成祖社会各种矛盾相应调整,与南洋诸国贸易联系日增。开始恢 复和发展海禁以来的衰落的中外贸易,派遣郑和七下西洋不仅是中国航海史上空前壮举,而郑和停留过的港口如马六甲(明朝称之为满刺加)、槟城等更成为华人主 要居留和经啇之地。从此华人移居马来西亚的人数倍增。 杨姓族人在明朝初期随着郑和到马六甲有近百人,从事开矿,小商贸易、手工业、渔业农 业等,购置地产,作长久居留之计。许多迁徙到马六甲的杨姓族人融入马来社会,精通马来语文,其中皎皎者为迁徙到马六甲十余年的杨林,精通马来语文,与满刺 加王朝关系良好,并充当郑和会见满刺加苏丹的翻译。明朝政府为培养精通外国语文外交人才,成立“四夷馆”以主其事,杨林进入“四夷馆” 以负责培养精通马来语文的人才,杨林编纂了“满刺加语辞汇录” 作为教学之用,这是最早编纂约的马来文字典。当时马来文只有口语而没有文字,爪夷文和罗马化拼音尚未用以作为马来文的拼音文字。这本以中文拼音的以马六甲 方言为主的马来文辞典也成了研究古代马来语文的重要文献。近年来,广西大学对这部辞典进行研究,以更进一步了解古代马来语文。 根据史料记载,最早 移民到沙巴的杨姓族人,是1402~1424年明朝永乐年间浙江绍兴的杨云川,随着海军出征渡海,因诲难飘泊到北婆罗洲(现为沙巴州)。云川长期羁留北婆 罗洲,传说杨云川协助杜顺族酋长对抗其他部落的侵略有功,杜顺族酋长因而把公主嫁给他,婚后两人十分相爱。椐杜顺族的传说,云川被接回中国(另一说法是云 川出海遇难),公主日日豋山朝东北面中国的方向遙望,等候夫婿归来,竟至跳海殉情,化成“中国寡妇山” 上的望夫石,留下了“中国寡妇山”淒美的神话。“中国寡妇山” 上的望夫石也成了沙巴的遊览胜地。据杜顺族史记载,其先祖为中国人,在沙巴繁衍成族,而杜顺族的相貌不似一般当地土著,与华人比较相象,其与杨姓血缘关系 亦始于此。这一传说的史实尚有侍查证。 自从明朝乐初年杨云川移居北婆罗洲后,华人不断到婆罗洲各地经商贸易,定居的亦有不少,而华人什么 时候到婆罗洲开采金矿,至少在16世纪以前已有。早期华人多数为当地土著酋长或当地人头领开矿采金。由于华人勤劳,技术熟练,很多人在国内就有采矿的技 能,又诚实可靠,深得当地人信任,当地酋长或头领一般喜欢招募华工开矿,并从中坐收矿利。在此开矿的华人似乎以潮州人居多,其次是嘉应州和惠州人,这些省 藉的杨氏族人亦甚多。 郑和船队到马六甲后,当地土著向华人学习耕种新法。葡萄牙和荷兰人殖民马六甲时,华人垦殖农地约三、四百人,供应城 市粮食和果菜。在16~17世纪马六甲、雪兰莪等以种植小甘蜜和胡椒为主。马来半岛的华人采矿业,在15世纪闽粤人在马六甲采锡和金,这些金、锡矿层均为 地表矿藏,产量不多,到19世纪下半叮马六甲锡、金矿就已枯竭了。 经历好几百年的移居经验,能够在异国生存下来,已说明他们必须要克服很 多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种种困难。每个困难都可以看到这个族群如何展示其发展的动力。个中无论是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等,要和其他族群整合,绝对 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尤其是和土著和西方殖民地政府之间的磨合,只有从中深入研究,才能真正了解到杨氏族人的求生本能。从中了解他们如何在新的环境中发挥自 己文化的长处,再造他们的文明。马来西亚是多元民族、宗教、语言的国家,在近代更经历了巨大的殖民化、独立建国、地区化、全球化的变化和经验。时空转变的 快速,迫使各个族群产生不断的关系变化,不断的互动性调整,使杨氏族人分布在各地与各族群的接触,有着不同的表现和成就。 3. 杨姓族人在殖民地时期的聚居与经济追求 15 世纪以后,葡萄牙、荷兰和英国人开始在马来西亚连续四、五百年的殖民统治。各殖民强国目的在于控制贸易垄断权,抢占贸易通道,扩大商品市场,开辟原料纵深 产地,是以贸易为中心的经济掠夺。虽然欧洲人在马来半岛和北婆罗洲陆续建立殖民地政权,却无法撇开华侨直接与当地土著社会进行贸易活动,既不能掠取或收购 欧洲市场所需的各种原料和商品,也难以把攜来的欧洲货物推销出去,于是华人成了欧洲商人的贸易媒介。但欧洲殖民主义者对华侨的精明苦干和经济能力又深为忌 讳,对华侨既招徕、依靠、利用,又不断加以限制、打击甚至屠杀,而华侨先民以不屈不挠的意志与顽强的活力,在侨居地扎根发展,形成实力和影响都很大的华侨 社会。 荒山野岭的开发,农田的垦殖,矿山的开采,港口的兴建,城市的建筑,公路和铁路的修建都是华工与当地人民共同劳动的结果,特别对早 期的马来亚经济发展有主要作用的工农业。华侨在东南亚沿海港口城市普遍形成华侨社会,并向内地乡村发展,许多城镇无不是在华侨的血汗中繁荣,成为东南亚地 区的航海良港和贸易中心。 在英殖民地统治马来半岛、沙巴和砂拉越时的经济两大支柱是橡胶和锡。华人是马来亚橡胶种植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但 是英殖民主义的资本家经营的橡胶园却长期占有优势的地位。18世纪英国人统治马来半岛后,以种植甘蔗为主,木薯、咖啡、可可、椰子为次。19世纪上半叶大 力发展的胡椒和甘蜜的种植,下半叶锡矿业、甘蔗等热带经济作物的发展,1900—1930年马半岛以种植橡胶为主,黄梨、硕莪、油棕为次。在这时期里有大 量的杨姓族人杸入这些农业产品的开发上。早期华人经营的种植物的经济价值不高,从甘蜜、木薯、咖啡、黄梨的种植,华人都下了不少苦心。20世纪初橡胶业的 兴起,无不洒下了华人的血汗。杨氏族人参与发展亦众,且多有所成。在马来西亚杨姓族人经营橡胶和油棕的小园主极多,为马来西亚的橡胶和油棕业的发展贡献良 多。最终在种植橡胶业的发展,推动橡胶加工业和橡胶贸易的兴起和发展,改变了华人在马来亚的经济地位。 马来半岛的华人采矿业,在15世纪 闽粤人在马六甲采锡和金,但在19世纪80年代马六甲锡、金矿就已枯竭了。在18世纪下半叶,福建、广东人到马来半岛采锡及经商的人很多。当时主要分布在 马六甲、霹雳的太平和甘文丁一带、雪兰莪的吉隆坡地区、森美兰的知知港等地。在19世纪中叶以前,马来半岛的采锡都是小规模的开采,在1850—1882 年是华人大规模生产和包办锡业的时代。许多华人采矿公司组成联营或合股形式,采用了当时较好的生产技术和经验,大量招用华工开采。客藉的杨氏族人参与开采 的甚多,或为契约华工,或为小规模生产业主。在1912年以后,殖民地政府和地方统治者先后控制了锡矿开采权,排斥了华人采矿业者;同时英、法人资本雄 厚,采用先进采矿技术以机械生产,华人采锡业采用传统人工或“水笔”法,渐渐失去了竞争力,华人矿逐渐衰落,欧洲采锡经营者取代了华人采锡业者。大多数华 人采矿工人受僱在欧人矿场工作,担任采矿工人、炼锡技师、矿场和炼锡管理人员等。 在商品经济尚未发达以前,马来西亚的许多农作物和经济作 物,如胡椒、甘蜜、咖啡、稻米、橡胶等等,大部分是通过华人小商贩深入穷乡僻壤,一点一点地从农民手中收购过来,然后转售二盘商、土产商,以供出口;同 时,外国的工业品,如纺织品、布匹、肥皂和日常用品的推销,也是通过华人小商贩一点一点地销售到当地的居民和农民的。不少的华人经商,或做手工业,就这 样,华人小商贩的贸易活动逐渐把马来西亚地区的经济起来了。华人的资本累积是从商业资本慢慢累积开始的。华人没有剥削当地土著的财富,他们绝大部分从最低 层做起,从艰辛繁重的体力劳动做起,长年累月,克勤克俭,起早摸黑,才有了一点积蓄,再从小本经营小店开始、零售商店,而后发展到经营二盘商、中介商,批 发商和出入口商。有了资本再投资矿业和工业。在米业方面,经营米业的多为潮藉人,尤以潮安、潮阳人为主。 英殖民地者东来马来西亚后,在马 来半岛、砂拉越和北婆罗州都施行不同的统治政策。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中,只在几个沿海的城市商埠活动,而在其他广大地区的商业活动中,华人仍然扮演着相当活 跃的脚色。当地统治集团不仅利用华人发展经济,采取善待华人的政策,其主要目的是利用华人的才智为统治阶层服务。在北婆罗洲英国人的渣打银行于1930年 雇用了数百名天津和山东藉的文员,他们带内家眷聚居在亚疵,自成村镇。这之中就有不少杨姓族人。原来的合约是在合约期满后,英人雇主必须将他们送回原居 地,但随着中国面对日本的侵略和随后的内战,这批北方移民选择在马来西亚定居,并成为马来西亚公民。 杨姓族人在殖民地时期、现代时期的辛 亥革命、两次世界大战、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和东南亚,以及亚洲民族意识的觉醒中,杨氏族人也卷入民族民主革命、抗日战争和反殖民地爭取独立的战争中。孙 中山先生领导革命期间屡遭清政府通缉,大陆无法进行革命活动,于是便到海外,在广大侨胞中进行报刊活动,传播革命思想和策划,以推动中华革命之发展。孙中 山先生在摈城、吡叻等州领导革命,杨氏族人参与其事甚多。 很多华人的第二代接受了英文教育,毕业后在政府行政部门服务,许多华人就这样参 与了政治,因此在独立前,受英殖民地政府委任进入官方议会多数为受英文教育者。那时受华文教育者在政治心态上,本身深受英殖民主义的欺凌压迫,对国的复兴 中华,燃起了希望之火,充满着对祖国独立自由和繁荣富强的期望,对祖国的向心力较强,因此英殖民地政府向来对受华文教育的华人都不放心并有多少排斥。在独 立后,华人认同马来西亚,华人参与政治的也因教育背影的不同,有不同的政治理念。华人因感到受罪不平等的待遇,在政治上也比较欣向于反对党,使华人形成两 极化。 在英殖民地时期华人攜家眷到马来西亚居留的猛增,从事的职业遍及各行各业。杨氏宗亲组织也随着中华文化教育的发展亦相应蓬勃。杨姓 族人在马来西亚殖民地开荆辟棘,繁荣商贾,在各个经济领域的发展取得相当的成功。杨氏族人在各行业的发展,人才辈出,各有所成,杨姓先人经历了的艰辛创业 的过程。 3.1. 杨姓族人在马六甲的聚居与经济追求 早期华人在马六甲多为小商贩商业劳动者的性质,主要 与苏门答腊进行物物交换贸易。明末清初之时,有一批广东恩平人杨氏族人于荷兰殖民地时期到马六甲开矿。当时到马六甲谋生的杨氏族人生齒日繁,为了加强联 络,团结互助, 1793年荷兰殖民地政府时期以杨发尊、祝禄、涧喜、长发诸公为产业托管人,购置永久地契317号土地,作为家族词堂“杨氏宗词”,推选族长以处理族内事 务,用作族人祭祖、节日庆典,以及为宗亲提供协助和福利活动的场所,为南来杨姓族人暂时栖息之所。马六甲的锡矿产量不多,多为地表锡矿,不久就矿藏枯竭, 杨发尊、祝禄、涧喜、长发等人也就返回家乡。随他们一起到马六甲开矿的有的回乡,有的到森美兰的芦骨、彭亨和吡叻的新矿场继续开矿,而有部份杨姓族人则选 择居留在马六甲,购置土地,作用长久居留之所。英海峡殖民地对华人会社的控制,“杨氏宗词”于1877年根据海峡殖民地地社团法令注册为“杨氏宗词四知 堂”,为马来西亚最早成立的宗亲团体。1879年(清光绪乙巳)春,杨金若在回乡前,将所购置武吉波浪四英里半的十三英亩地,慨然献为杨氏义山,以安葬逝 者。 1910--1940年代居留马六甲的多为客家杨氏族人,尤以大埔百侯杨氏为多,而且多是从事小型服务业的洋杂、洋服、布匹、当铺、中药、打铁等行业的城市居民。 3.2. 杨姓族人在槟城的聚居与经济追求 梹 城在1786年开辟以前,是只有58名华人和马来人的荒島,但在开埠那一年(即1787年)就有华人大量的涌入,英国基德上校在其报告中说:“梹城市内, 全属中国人,仍在不断增加中。”梹城开埠之初,1805年英政府在梹城建立移民局,引进契约劳工,每年有500~1000人。因此在1789及1808年 两次大火灾中,华人在废墟中重建市镇,大量的技术工人如木匠、泥水匠、铁工、砖瓦工、码头工、修路工,为市镇道路桥梁的建筑流下了无数的血汗。从1805 年峇都兰樟福建义山碑记中,杨姓捐款人共有八人,肯定福建漳州海澄霞阳杨姓族人已聚居梹城。 福建漳州海澄霞阳杨氏为梹城开埠杨、邱、谢、 林、陈五大姓之一,在梹城早已拥有相当的经济基础和实力,领导当时的梹城华人社会。霞阳杨氏人才辈出,如杨清江、清德及清水昆仲在梹城发展。清水受中、英 文教育,服务于英殖民地政府部门,后清水被英殖民地政府调职到香港。其子杨衢云于1861年在梹城出生,在梹城自由英校(Penang Free School)完成中学教育,其后随父移居香港,进入香港造船学校学习造船机械,因不慎被机器轧去手指,乃改进入香港大学修读英国文学。1895年2月 21日,孙中山先生在香港组织兴中总会,杨衢云被选为会长,积极参与第一次广州起义和惠州起义,事败后奔走南洋各地,于1901年1月20日为清政府买凶 暗杀于香港,牺牲时年仅40岁,为革命烈士第一人。烈士遺体葬于香港,因恐清廷毁其墓,因立无名碑以隐其名。 华工与其家眷,便在港口后 段,搭建高脚屋定居下来。随着贸易活动的重点和靠岸码头的发展,船舶上下货物停泊业务,逐渐由一些姓氏的族人所控制,成了梹城特有的“姓氏桥”。“姓杨 桥”是由福建漳州海澄(今龙海)霞阳杨氏族人所聚居。姓杨桥曾经是得有姓氏桥中,拥有最长记录的长桥美誉,并曾被一艘货船撞毁。到了1930年代,由于沿 海港口的物物交换贸易的兴起,货物運载取代了摆渡载人工作,成了华人主要经济活动。各姓氏桥所处的地理位置和环境条件,各姓氏桥居民的经济分工运作的不成 文办法,逐渐演变为了利益而形成各姓氏桥各自垄断的局面。姓杨桥的主要经济活动是以木材和火炭为主的生意。华人来到梹城以后,逐渐向半岛内陆发展。 孙 中山先生在革命运动的过程中,曾先后到访槟城多次。在这几次的访问中,孙中山促成三个革命团体的成立,分别是1906年成立的中国同盟会槟城分会、 1908斗创立槟城阅书报社和1909-开办的光华日报社。中国同盟会槟城分会成立后,对当地华人社会有重要影响,当地华侨,经革命党努力宣传之后,会务 更为发展,到了1909年,新加坡同盟会分会因环境关系,迁往摈城,槟城遂成为革命的中心。大埔百侯杨芷薌积极参与中国同盟会槟城分会工作。杨芷薌于年廿 八时南渡槟城,先后执教于槟城时中学校、大山脚日新中学共十五年。为中国同盟会老会员,为南洋总支部幹事,槟城监委会祕书,支持孙中山先生革命不遗余力。 1925年创南洋时报,笔伐北洋军阀,以励民气,支援北伐,统一中国。槟城阅书报社作是孙中山先生倡议成立的,汪精卫代草序文及章程,杨汉翔主其事,并倡 以“醒民社” 为名称,然未得孙中山先生同意,乃以“槟城阅书报社” 为名,作为宣传革命的机关,对促进槟城革命运动的发展有一定的帮助。杨汉翔主持槟城阅书报社的工作,促进革命思想的扩散,他在《中华民国开国前后之本社革 命史》(槟城阅书报社廿四周年纪念特刊,槟城阅书报社出版,1938年)和《纪总理庚戍在槟城关于筹划辛亥广州举义之演说》(建国月刊,第3卷第1 期,1930年)文中将孙中山先生在槟城的革命史略详实记载。 早期梹城的华裔移民,主要是以福建人为主,而潮藉、嘉应州藉和粤藉移民也随 着殖民地政府发展的需要,大量输入华工。早期各行业的从业者都以省藉分帮,一般上,福建人则经商较多,而潮藉多从事种植业,嘉应藉和粤藉多数从事手工业或 是建筑业的各种劳动工作。杨族人在各行业的分布情况亦是如此。潮藉杨茂水于1898年经印尼往梹城,并到吉打荷锄斩芭垦荒,1920年后发展橡胶种植,经 营橡胶园,发展数百英亩胶园,获利甚丰,于是成家立业,并于1936年回国耗钜资于广东省惠来县隆江镇故乡建造宗祠以及俢建祖屋。本计划攜眷回乡安享晚 年,然终因中国政局*,只得作罢。 早期梹城漳州海澄霞阳杨姓受英文教育者很多,人材辈出,参与政府工作的也很多。其他省藉的杨姓族人也是 如此,在英殖民地统治下,杨姓族人在文教政法服务者极多。仅举数例以说明,挂一漏万在所难免。海澄霞阳杨双德毕业于梹城钟灵中学,后进入新加坡教育局服 务,于1948年起担任马六甲华校视学官,1957年升任华校督学,直至1963年退休为止。 在19世纪末,殖民地政府大力发展马来亚,建筑业发展最蓬勃,华人纷纷投资于木材砍伐加工火锯业。吉打杨百筹创立居林大山电锯有限公司,经营木料建材。 3.3. 杨姓族人在柔佛的聚居与经济追求 为 鼓励华农到柔佛州开发农业,柔佛州苏丹推行港口制,以两河为界,划分垦殖区,向前来开发的华人发给港口证,苏丹只向港主徵税,至于其他管理则由港负责。从 1833年开始发开港证种植胡椒、甘蜜,到1917年共开了138条港,其中由潮藉杨姓为港主的有四处,但港主的姓名和事迹记录不详。如柔佛新山北部的杨 厝港都是以潮藉杨姓为主,开发了现在的新山北部地区。蔴坡武吉甘蜜虽然不是杨氏族人开港,然而却是由杨仁梅在1898年垦荒种植甘蜜、胡椒。后改种栳 枳,1920年杨仁梅将全部栳枳园改种橡胶,大力开发武吉甘蜜五百余英亩橡胶园,那时橡胶市场正在开发中,然经十余年努力经营,设立烟房制练橡胶。为当地 华人种植者提供许多资助,促进了武吉甘蜜的发展,成了柔佛西北重镇,至今村民对杨仁梅仍十分尊敬。在日军南侵马来半岛前,仁梅仍大力发展武吉甘蜜胶园。其 时杨仁梅长子祈敬正从北京朝阳大学法律系毕业,在浙江绍兴法任职。1939年仁梅极需其子回蔴坡继承父业,祈敬惟有尊父命回来蔴坡发展,虽在日军侵占期间 无从发展,但邤敬在战后,掌握商机,运等帷幄,扩展橡胶种植,并经营米业和运输业,在实业界商业界均有所成。马六甲杨晋搻于1920年间经营橡胶贸易,但 并未大力发展橡胶种植,直到其子朝长昆仲更积极发展橡胶与油棕种植,并设立橡胶和棕油加工业,将其事业推向更高境界,成为胶业和油棕业之翘楚。 蔴坡广东省揭阳杨祈敬于大学毕业后南来蔴坡,除拓展其先父之橡胶种植外,复创立马来米业有限公司,进口泰国米、储存和销售,运筹帷幄,业务欣欣向荣,供应柔佛北部市场。马六甲杨柳青创设东溽有限公司经营米业的批发零售,为马六甲米糧主要进出口商。 在19世纪末,殖民地政府大力发展马来亚,建筑业发展最蓬勃,华人纷纷投资于木材砍伐加工火锯业。昔加末杨耀坤除经营零售批发和运输外,复集资创立南方火锯厂; 3.4. 杨姓族人在雪兰莪的聚居与经济追求 在 法律界里,杨姓族人任职律师者甚多。拿督杨世谋早期从事律师工作,马来亚联合邦成立后,进入政府司法部任职,先后担任高等法院法院,其后出任联邦法院大法 官,为华人出任大法官的第一人。杨邦孝本在吉隆坡从事律师,瓶积极从政,于马来西亚成立时,担任马华公会总秘书。1965年后脱离政治工作,出任新加坡华 侨银行总经理。1978年新加坡政府邀请进入司法界服务,其后出任新加坡高等法院大法官,直至2006年3月才以80高龄退休,担任大法官历时20余年, 为新加坡担任大法官任期最久的。在新加坡的司法上贡献良多。令人感叹的是这些马来西亚的人才,因无法在马来西亚发展,而将他们的才华在新加坡施展抱负。 广东潮安县庵埠乡杨晴川于1924年浮槎南度,最先在吉隆坡,进入商界,后狭经营米业,并创立马来亚大瓦制造厂,为马来西亚最早设立的大瓦制造厂。 福 建金门杨氏族人在19世纪中大量移居雪兰莪巴生地区。19世纪末,殖民地政府开发巴生港口,巴生地区建筑业发展最蓬勃,华人纷纷投资于木材砍伐加工火锯 业、建筑材料和建筑工程等行业。金门县湖峰杨清廉于1920年南渡,定居巴生,历十二年之刻苦经营,创办建利栈枋广,经营建材砂石兼营建筑工程,承包建屋 工事。金门杨玛珯于1922年创立金振和火锯有限公司发现锯木业。 除了经营木材火锯业外,华人也经营炭窑,作为柴火之用,经营者多数为福建金门人,杨姓族人经营此行业者甚多。巴生福建金门杨诚财创立杨金记炭窑,为此行业的皎皎者。杨海沧振丰炭窑,并兼营地基木椿和建筑,终有所成。 早 期移居马来亚的华人多数不通晓英文,当时有许多移居雪兰莪的杨氏族人将子女送进英文学校就读,毕业后因能掌握两种语文,颇受英国殖民地政府重用,委以官 职。福建杨源合精通中英文,1905-11920年间在保护邦雪兰莪州政府中任职,担任州政府首席秘书要职,成为当时大部分来自中国不懂得英文的华人,与 英政府沟通的重要桥梁,他对促进华社与政府之间的联系,贡献良多,为此,英政府在巴生南区市内的一条街道就用其名字命名为杨源合路(Jalan Yeo Guan Hup) 。在巴生历史悠久的观音亭内,有一块志年1909年由杨源合等人奠定的石碑,足见杨源合在20世纪初,已是巴生华社的领袖。 雪 兰莪仁加隆是福建省安溪县三洋乡杨氏族人迁徙到马来西亚的起点。安溪是茶乡,在鸦片战争后,中国连年内忧外患,民不聊生。地处沿海乡镇的安溪昙三洋乡更处 于无政府状态,土匪四处抢劫,茶叶生意每况愈下,人民生活困顿。1910年三洋乡杨氏族人为了生存,不惜借贷,典卖家财,有的甚至卖儿女,筹资做为船费, 三五成群,结伙逃离家乡。历尽千辛万苦,从三洋乡步行三天三夜到厦门,乘木船到香港,再转搭海轮历经半个月才抵达新加坡,再辗转到马来亚的巴生、槟城等地 定居。 1910年安溪县三洋乡杨瑞香茶庄的杨惠丕(号荣宠)远涉重洋运载16箱茶叶到新加坡,获利甚丰,遂新加坡创设杨瑞香茶庄,业务进 展神速,年销1000余箱。生意蓬勃发展,马来亚业务亦有待开展,惠丕爰鼓励其堂弟杨鹰丕(号荣獭)到新加坡协理。1920年鹰丕先在雪兰莪仁加隆(万津 十四碑)贩卖茶叶,是最早移居到仁加隆的安溪县三洋乡杨姓族人。1932年惠丕创设杨瑞香茶庄于吧生林茂街,乃由鹰丕掌理,多年苦于经营,业务日隆。 鹰 丕关心宗谊,当年安溪县三洋乡杨姓族人南度到马来亚,抵达吧生或仁加隆多数到杨瑞香茶庄暂住,再由鹰丕安排到各地去工作。这些杨姓族人多务农种稻为生,主 要瓜拉雪兰莪、加埔、直落万拉、仁加隆(万津十四支沟头)、诗愈港以及武吉增讧等开荒,种植水稻以及其他农作物。部分三洋乡杨姓族人南度到巴生后,辗转移 居到吉打州的敦樟火车头居住以耕种总稻田为生,迄今仍然有十余户人家。 三洋乡杨姓族人仍然以务为主,除耕种外,也到英国人的树胶园中工 作。在20世纪20年代在华人耕地工作,每日劳动工资为叻币二角,如在英人园丘中工作每日工资为叻币二角五分。工资虽然不高,然当时生活费相对较低,扣除 生活费后,每日尚可储蓄一角。辛勤工作多月,省下的钱寄回家乡接济亲人。 20世纪30年代英殖民地政府为了发展雪兰莪溃滨海地区,鼓励人 民申请土地,开垦种植橡胶、咖啡或椰子等农怍物。许多三洋乡杨姓族人申请并拥有土地,他们披荆斩棘垦荒,将一片片土地化成农地,除了种植橡胶、咖啡或椰子 等农怍物外,也在住家周围畜养家禽和猪只。白天在农地劳动,傍晚勤奋于饲养禽畜。经过多年 3.5. 杨姓族人在森美兰的聚居与经济追求 在 马来西亚成立初期,新加坡的政府官员出身马来半岛的甚多。广东赤溪白坑杨天养受教育于怡保英华学校,早期担任英校语文教师,后弃教从商,先后在矿场、橡胶 园坵及股票行任职。其长子杨玉麟于1918年出生于森美兰,1937年毕业于新加坡莱佛士学院,毕业后担任芙蓉乔治五世学校理科教师,1941年弃教从 商,担任新加坡华侨保险有限公司总经理。其后积极参与人民行动党创立,投身政治工作。出任新加坡自治政府首任教育部长,其后历任新加坡海港局董事会主席。 1963年起担任卫生部长,直至退休。 3.6. 杨姓族人在吡叻的聚居与经济追求 3.7. 杨姓族人在砂拉越的聚居与经济追求 华 人在宋明年间就在砂拉越进行采矿的工作,开采锑矿时,也发现了钻石。1823年砂劳越上段地区发现锑矿,更多华人移居砂拉越,从事开采锑矿的工作,还开发 了许多耕地,种稻米、梹榔、玉蜀黍和蕃薯等。于太平国农民起义后,有很多大埔百侯杨氏族人移民砂拉越加入采矿和农耕队伍。砂拉越华人矿工人数最多时多达万 人,华人在砂拉越开山劈岭,发展农耕渔牧。1877年福建漳州长泰人杨原抄只身南渡,抵达新加坡,后移居砂劳越,参与新加坡投资公司在砂拉越投资胡椒、甘 蜜种植,艰辛垦荒种植。参与了古晋市的早期发展,成为当地的著名实业家和华社领袖。在砂拉越的民丹莪、泗里街、加帛、加拿逸和诗巫等五个地区的杨姓族人, 在各领域都有很好的发展。 大埔百侯拿督阿玛杨国斯于1921年出生砂劳越第一省文然镇,英国诺丁翰大学法学士。1956年成为古晋市议 员,1973年代表马来西亚出席联合国大会,过后一直担任国会议员。并于起1982年起担任中央政府科学、工艺及环境部长,直至2000年退休为止。拿督 阿玛杨国斯不仅在政治上取得巨大成就,并长期参与华社教育、乡团和宗亲会,不遗余力地促进同乡和宗亲的团结与合作。在沙巴杨德利于马来西亚成立后就积极参 政,先后在州政府担任部长和副首席部长,并于1998年在政党轮替下担任一届首席部长。 3.8. 杨姓族人在沙巴的聚居与经济追求 4. 杨姓族人在马来西亚建国后的发展与经济追求 广 东省惠来县杨大金于1924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后,在潮阳、惠来担任警察所长。于1927年南来马来亚,担任玻璃市亚娄振华学校第一任校长,负责建校的 工作。1929年应新加坡天主教会之聘,出任后港树德学校首任校长,协助学校的创校工作。1932年马六甲天主教会创办之亚逸沙叻育英与武吉南眉公立育才 学校合併成为公立英才学校,应聘长校。1938年回国参加对日抗战。二次大战后,中国内战焇烟再起,1947年乃再度南来,初期经营小工业。1950年出 长马六甲皇家山育侨学校,时值马共*,学校被英殖民地政府下令停办。乃于1951年再度出长武吉南眉英才学校,直至1963年退休为止。总共服务新加坡、 马来亚华文教育共20余年,这期间,多间华文学校都是由他负责创校。 在政界方面,广东省普宁县杨和发出生于梹城,在梹城自由学校接受英文 教育,后在吉隆坡工艺学院修读绘测,并负笈英国倫敦大学继续深造,为专业测量师,在政府部门服务25年,并移居马六甲。从政后,代表劳工党马六甲于 1961年参加市议会选举,中选为马六甲第一届市议员,前后历任两届民选市议员。其长子杨宝福毕业于马来亚大学,为马来西亚联邦军团高级军官。次子杨宝山 毕业于英国林肯法学院,为执业律师,甚活跃政界,1988年出任马华公会总秘书,并参加八达灵南区国会议员,连任两届。 5. 杨姓族人在马来西亚在的发展与经济追求 |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