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阅读:
http://571437.com/yzy/qyqq/504.htm
资料来源:
http://www.hainannet.com.my/DataStore/Hainan-ImmigrationAndSocialActivities.htm
小引据1970年人口统计:大马海南人的人数为159,210名,占华人人口的4.5%。虽然,海南人是一个少数的方言群体,但他们与其他华裔同胞,在百多年来共同披荆斩棘,刻苦耐劳地参加开拓的工作,对国家社会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其丰功伟绩,永不磨灭。但海南人在马来西亚不但人口少,经济势力也薄弱,因此海南人在我国的历史和社会活动,很少受人重视或加以研究。
本文的主旨,在於初步探讨马来西亚海南人的移民、人口、职业形式、社团组织、教育事业和寺庙、奉祀等问题。
移民历史
海南岛位於中国广东省南部,北隔琼州海峡,与雷州半岛遥遥相望:东临菲律宾,西南隔东京湾与越南相对;南控一望无际的南洋群岛,因为地理的因素,海南人出洋方便,海南岛的帆船很早就来往马来半岛。
究竟海南人在什么时候就到马来西亚呢?
明实录卷二百十七载:成化十七年,遣礼部给事中林荣往满刺加充正使。由此可知在公元1418年,已有海南人前来马来半岛,但林荣并非经商,亦非移殖,而是充当使节。
“琼州府志”卷四十二,页九八八载:“康熙五十六,甲严洋禁商船,不许私造往南洋贸易,有偷往潜留外国之人,督抚大使通知外国,令解回正法,再奉旨五十六年以前出洋之人,准其载回原籍”——由此可知在1717年时,当有海南岛的船只到南洋了。
又据韩槐准先生考证;在1830年时有帆船由海南岛到槟城经商。
被视为第一位来新加坡的海南人是林崇仁,他在1841年到新加坡。
由上列所述,海南人到马来半岛要比新加坡还要早。海南人前来新马两国已有数百年的历史。最初他们是前来通商,并非移殖。至于移殖始於何时,史书和私人记录,均无记载正确的年代,但依据各方的推测,当在百多年前。
十九世纪中叶,海南人才开始移殖马来西亚。马六甲琼州会馆成立於1869年,太平琼州会馆初设於1869年,槟城琼州会馆在1870年以前已存在了,可见当时移殖到马六甲,太平和槟城的海南已不少了。
海南人大批移殖马来亚是在1926年至1930年间,这是由于当时福建、广东两省政治混乱,内战蔓延海南岛,人民生活不安定,所以年青人多数投奔南洋各地。1935年至1939年间,日本侵略中国,华南各省沦陷,为了生存,华南各省的青年人,包括海南人,也只好离乡背井,纷纷逃命,到南洋谋生。
早期,海南人南来的目的,并不准备在当地落地生根,所以没有携家眷前来。他们南来目的是赚钱,有了一些积蓄,就返回家乡与妻儿团聚。但在1935年以后,移民的性质稍有不同,他们多数携带妻儿同来,或申请妻子南来,因为他们已有永久居留马来亚的打算。
人口与分布
海南人在大马华人的总人口中,次於福建人,广府人,客家及潮州人,而居於第五位。
依据历次人口统计的数字,可看出海南人的人数:
1921年——68,200人(包括新加坡)
1931年——97,568人(包括新加坡)
1947年——157,649人(包括新加坡)
1970年——159,210人(包括东西马,占华人总人口的45%)
1980年人口统计报告书中,并未公布各籍人口的数字,若以我国人口增长率3%来逐年计算,海南人的人数估计约20万。
早期华族移民绝大多数是男性。据新加坡史学者巴克莱(C B Buckley)指出:1837年前,从无华人女性由中国到新加坡。当然,当时马来亚的情形也是同样的。
早期,海南人移民中以男人为主,妇女占少数。据传:1904年第一位海南妇女从海南岛偷藏在船中到新加坡来。在1931年,海南人的女性移民,仅占男性的15巴仙。殖民地政府在1930年8月宣布移民限制条例,但妇女与儿童仍可自由入境,不过琼籍女性的移民并不增加,这是由于当时绝大多数的琼籍移民不让其妻子南来,是因为要他们照顾在家乡的年老父母,以尽孝道,同时也因为海南人绝大多数是从事劳力工作,收入有限,而他们也并不打算永久居留异乡。已婚者在本地工作三五年后,有了多少的积蓄便荣归家乡,与家人团聚;未婚者也多返回家乡,而在本地结婚者,多数与外籍女性通婚,其中以广府女子为多。
海南人分布在马来西亚各地。据1970年的人口统计显示:159,210人中,西马各州有145,758名,东马两州有13,452名。以下是海南人在各州的人数:
雪兰莪—— | 34,967 |
柔佛—— | 30,790 |
吡叻—— | 17,541 |
马六甲—— | 15,900 |
槟城—— | 14,324 |
森美兰—— | 9,341 |
彭亨—— | 9,187 |
砂劳越—— | 7,033 |
沙巴—— | 6,419 |
丁加奴—— | 5,388 |
吉打—— | 4,565 |
吉兰丹—— | 3,023 |
玻璃市—— | 732 |
海南人是先到西马各地及新加坡,才到东马的沙巴和砂劳越。据说:槟城是海南人在马来半岛的第一个歇脚站。
在各方言群体中,最迟移殖马来亚的,可能是海南人。各邑籍华人中,客家人在1801年成立槟城嘉应会馆,槟城广东暨汀州会馆也在1801年成立,槟城汀州会馆创立於1819年,马六甲潮州会馆创立於1822年。客、广、福、潮四帮的会馆都比琼州会馆的成立要早。这可说明了各邑籍华族移民中,海南人是较迟移殖者。
各州中,雪兰莪的海南人最多,占了海南人总人口的22%;柔佛居第二位,也有三万多位。丁加奴的海南人只有5,388名,但却占了该州华人总人口的24.8%,海南人分布在东西马两地,半岛的东海岸,城市里和乡村中。在城市方面,则以吉隆坡、马六甲、槟城和新山四大城市为多数。居住在吉隆坡的海南人约占该市华人总人口的19.8%,马六甲的海南人占该区华人总人口的24%。
职业型式早期,华族移民职业的特色是:同某一种方言群体,有着共同的行业,如闽南人经营树胶行,出入口商;广东人经营金铺,酒楼;潮州人经营杂货,米粮;客家人经营药材,当店;兴化人经营脚车店;而海南人则是经营咖啡店与餐室这一行业。因此在新马两地,“海南咖啡”和“海南鸡饭”早已闻名了。
但在第二次大战后,由于不少海南的年青人都接受良好的教育,而且年老的一辈也不鼓励自己的子女重操旧的行业——咖啡店与餐室,因此海南人的咖啡店日趋式微,而渐渐地由福州人取而代之。
目前,海南人商业是多元化的,有买卖汽车、金融贷款、汽水厂、电器商、旅馆、树胶小园主等。而自从美华合作社成立后,它更引导海南人从事多元化的企业,朝向经济领域进军。
海南人也从事其他的行业,如在胶园里工作,在矿场中当矿工,以及家庭中当雇工,但这种职业形式已随着时代的进步而改变了。目前,琼籍的青年大都受过高等教育,所以人材辈出,各行业都有;如医生、律师、工程师、绘测师、大学教授、中小学教师、经济学者、公务员等。
目前,海南人的职业已突破了旧的形式,这说明了海南人的教育水准,经济地位都在逐渐地提高。
百多年来,海南人的经济地位都是落在各邑籍人士之后,这是由于以往海南人大多数是从事劳力工作,从事商业者较少,而从商者,也大都是开设家庭式的咖啡店,和小规模的餐室等。
虽然,近三十年来,海南人的商业形式已有所改变,除了经营咖啡酒餐店外,也有经营汽车行,金融贷款,建筑等,但是由于资金不足,未能与其他邑籍人士相竞争。在今日高度竞争的社会中,非得奋起直追不可,否则一定会在经济的激流中被淘汰。
会馆组织马来西亚海南人,也和其他邑籍人士一样,为了联络乡谊,守望相助,发挥互助的精神,一到某个地方聚居,人数众多之后,便创立会馆。但琼籍人士的宗乡团体创立比其他邑籍人士的组织来得要迟,迟了有六十八年之久。
首间琼州会馆——马六甲琼州会馆于1869年才成立。但客帮的第一间会馆——槟城嘉应会馆成立于1801年,广帮第一间组织——槟城广东暨汀州会馆成立于1801年,第一间福帮团体——槟城汀州会馆成立于1819年。第一间潮帮组织——马六甲潮州会馆创立于1922年。不过,琼州会馆的创立,迄今(1997)也有一百二十八年的历史了。
虽然,琼州会馆的创立历史较短。但是海南人士是比较团结的方言群体,而且重视大团结,所以各地琼州会馆的总机构——琼州会馆联合会于1933年成立,它比其他各帮会馆的总会成立都要早呢。
马来西亚各地都有海南人的地缘性组织,现六十多间会馆中,具有百年以上的会馆,计有:马六甲、雪隆、太平、槟城、新山及麻坡等地的琼州会馆。
海南岛初名珠崖儋耳郡,唐朝改为“琼州”,后又称“琼崖”,因此海南人的组织大都称为“琼州会馆”,但也有称为“琼崖会馆”,如东甲,麻坡,庇劳,华都牙也,威省,吉南,乌鲁地南等地的琼籍地缘性组织称为“琼崖会馆”,北海的海南人组织称为“琼海会馆”比较特珠,现都改称“琼州会馆”了。
移民大马的海南人中,以琼山,文昌,琼东,万宁,琼海县者为多。各县的海南人都参加琼州会馆。县级的地缘性组织单位很少,只有数个单位:万宁同乡会(槟城万宁同乡会,雪兰莪万宁同乡会,马六甲万宁社,巴株万宁同乡会)、琼乐会馆(吡叻州琼东及乐会两县邑的组织),及麻坡琼崖东路同乡会(定安、琼东,乐会及万宁同乡的组织)。
各地的万宁同乡会并未加入琼联会,而另有一个总机构——马来西亚万宁总会。
雷州人的语言与海南语甚为相近,所以这极少数的方言群体被列为琼帮。马来西亚的雷州人士的组织计有:马六甲雷州会馆及古晋的雷阳会馆。
马来西亚十三州中,琼州会馆有六十多个单位,分布在全马各地:新山,古来,令金,居銮,丰盛港,永平,笨珍,新文龙,巴株巴辖,麻坡,东甲,昔加末,乌鲁地南,陈厝港,哥打丁宜,马六甲,野新,巴登马六甲,淡边,芙蓉,柔河,庇劳,波德申,吉隆坡,巴生,吉胆,淡马鲁,立卑,关丹,林明,甘马挽,甘马仕,北加,龙运,丁加奴,吉兰丹,怡保,金宝,华都牙也,万里茂,太平,天定州,江沙,安顺,邦咯岛,槟城,威省,亚罗士打,双溪大年,浮罗交怡,北海,居林,亚庇,古晋,诗巫,双溪巴路,文冬,雪邦,美里,金马仑,纳闽,山打根,丹绒马林,斗湖,高鸟仁丹。
各州中,柔佛州有十五间琼州会馆,为各州之冠。但是马六甲琼州会馆非但历史最悠久,而且会员人数也多达四千三百多位。
大马的海南人为少数方言群体,向来比较团结,大家都能在会馆的领导下,共同争取同乡的权益。但有几间会馆内部发生纠纷。古晋琼州会馆于1971年,因少数的同乡意见相左,在各方无法取得协调之下,同乡另组古晋琼州同乡会,造成了一个地区有两个琼州会馆的出现,幸而1982年4月间,古晋琼籍同乡的两组织经合并为一,名称仍旧沿用“古晋琼州会馆”。1978年,马六甲琼州会馆内部亦发生风波;关丹琼州会馆也曾发生纠纷,甚至闹到公堂,这是令人深感遗憾的。
马来西亚海南会馆合会(简称海南联会)是海南人的总机构,各地的海南会馆都是它的成员。目前该联会拥有六十九个单位的属会,会员总数达约三万名。
海南联会成立於1933年,迄今(1997)已逾64年的历史了,在过去的64年岁月中,领导各地海南会馆,为海南人谋求福利,与争取权益。1953年创设大学奖学金,1959年
起增设大学贷学金;1973年发起组织美华合作社都获得琼籍人士广泛的支持。
该联合会向来热心教育,维护华文教育,1954年南洋大学创立;1968年拉曼学院的成立,以及倡议筹组的独大。它都发动会员予以热烈的支持与捐助。
大马海南人其他的血缘性组织,计有:马来西亚琼崖林氏公会,北马符氏社,雪兰莪符氏公会及槟城符氏社等几个组织。
海南人的商业活动范围比较狭窄,主要的是经营咖啡、餐厅行业。所以,各地的咖啡酒餐商公会的会员中,海南人占了不少。但并未如福州人组织“福州咖啡酒餐商公会”。其他行业的组织中,海南人士都有参加。
教育事业
早期华族的移民,包括海南人,大都是劳工,他们是文盲,教育水准十分低落。但是自从首间新式的学校——槟城中华学校於1904年开办后,他们便开始重视子女的教育,各籍人士在各地相继创办华校。琼籍人士虽然数量少,经济能力薄弱,但对兴办教育,创立华校,并不落他人之后,对华文教育也尽了不少的力量。
由琼籍人士所兴办的学校,计有:槟城益华学校,吡叻振华国民学校,雪兰莪侨南学校,马六甲琼林学校(后易名马林学校),古晋琼侨学校(后易名崇本学校)等校都是由当地的琼州会馆所创立,其中有些已停办,或改为国民型华文小学。除了正式的学校外,尚有不少的会馆设立夜学补习班或国语班。
各地的琼州会馆都有设立“会员子女学业优异奖励金”以资鼓励同乡的子弟努力向学。海南联会更於1953年开始创设大学奖学金,又于1959年起增设“大学贷学金”,以资助同乡的子弟进入大学深造。由于会员子女申请奖贷学金的人数逐年增加。近十多年来,每年颁发的奖贷学金额总数都在30万元以上,获得奖贷学金者在马来西亚及新加坡的大学深造,许多同乡的子女都能接受高深的教育。近30多年年来,每年都有获海南联会奖贷学金的大学毕业生,已经有七百多位学成毕业,投向社会服务。他们不但为家人和同乡扬眉吐气,也为海南联会争光。海南联会已经为国家栽培了7百多位专业人才。
海南联会设立大学奖贷学金,可算是国内各华团创立是项奖贷学金之先河,继后其他各籍人士的总机构都纷纷创设大学奖学金或大学贷学金。
近三十年来,一般海南人都十分重视子女们的教育,他们的收入虽不丰,但是仍然让子女们攻读大学接受高等教育。在国内各大专攻读的琼籍青年不少,出国留学的也逐年增加,但他们都并不出身富有的家庭中,绝大多数是贫苦好学的青年。
每年毕业於海内外大专的琼籍青年为数不少,他们已组织了“海南联会专业人士联谊会”。
寺庙与奉祀
海南人奉祀的神祗是多位神,但最主要的是:天后圣母,几乎每一间琼州会馆内都设神坛,供奉天后圣母。有的会馆创立之前,是先有天后庙,而后才建会馆,如槟城海南人先在1870年前创立天后宫,奉祀后圣母,而至1925年才将天后宫正名为琼州会馆;古晋琼州会馆的前身乃为天后庙。
每间琼州会馆都设有天后宫,所膜拜的神祗,主神天后圣母外,还有南天水尾圣娘,及一零八兄弟诸神。雪隆海南会馆大厦最高层并供奉海瑞的像。
马来西亚各地海南人的寺庙似乎并不多,就以吉隆坡为例,吉隆坡海南人的寺庙很少,除了雪隆海南会馆乐圣领上的天后宫外,另有一间是在增江的崇真堂,堂中主祀吴圣真人,陪祀的神祗有
梅仙大帝,中水侯王,一零八兄弟及水尾圣娘。关丹琼州会馆除在馆内设天后宫外,另创立一间“琼州公庙”。吉胆的琼籍渔人奉祀一零八兄弟诸神。每年的神诞都有演酬神街戏。
新山海南人每年都参加农历正月廿一日的“游神胜会”。五帮人士各抬不同的神祗出游新山市区。海南人士所抬的是“赵大元师”,这种习俗已有百多年的历史了。
海南人多数是膜拜天后圣母,南天水尾圣娘及昭烈一零八兄弟诸神。
天后圣母并不是海南人独有奉祀的神祗。福建人,客家人也有膜拜。福建人称天后圣母为“妈姐”,客家人称之为“水母娘”,海南人则叫做“婆祖”。马来西亚各地天后圣母的寺庙不少,单只吉隆坡就有十多间。
天后圣母在南洋各地的华族善男信女的心目中,是一位知名度很高的神祗。
据考证古代称天后圣母为圣妃或天妃。有关天后的记载,据“林氐宗谱”所记:普安郡禄公廿二世孙,林愿第六女。祖孚山,曾祖总管保吉公,高祖牧圉公,世居莆田(福建兴化)之湄洲屿。母王氏,天后生於宋太祖建隆元年庚申三月廿三日酉时。诞时,地变紫色,满室异香,邻里咸异。始生至弥月,不闻啼声,因名曰默。幼而聪颖,不类诸女。窥井,神授符录,遂灵通变化;驱邪救世,屡显神异,常乘席渡海,驾云游岛屿,众号曰通元灵
女。而至宋太宗四年丁亥九月初九日,白日飞升,年廿八岁,天后常著朱衣“飞翔海上”,“安定波澜”,里人祀之,“威灵屡显,护国佑民”。
海南人膜拜天后圣母,这也许是基於地理的因素。海南岛处於南海之中,常为飓风所患,唯有祈求这位“飞翔海上,安定波澜”的神祗保佑。而乘船到南洋的海南人都供奉天后圣母,是因为自南宋起,天后圣母一直就是航海者所奉祀的神祗。
至于南天水尾圣娘的由来。据传说:文昌县东郊市北港村有个居民潘某,向以捕鱼为生。有一天,他在海边正拉网时,觉得很沉重,以为这回该是大有收获了。但是捞起来,却是木头一块,便将它撒回海中。不久再拉网,又是那块木头。渔人便许愿说:“如果给我捕到鱼,就把这木头雕塑成神像膜拜。” 说来可奇怪,此话一说,十分灵验。这回把鱼网一拉起,果然是大有收获。于是,他便把该木头带回家,但未将它雕刻为神像,而置之户外,任由风吹雨打,而后又将它移塞猪舍门口,结果所养的猪,非病既死,亵渎它的人,则身体感到不适。此种怪现象发生之后,潘某始悟起那神奇的木头,怀疑一定是此物在作怪,便烧香祈祷,遂告无事,而每当黄昏时分,在其门外的龙眼树上,常坐著一位容貌慈祥的姑娘。乡人知为神明,便催促潘某发动募缘雕像建庙以供奉祀,而后乩童指点便择地在“坡尾”村庄滨水处建一所神庙,供奉“水尾圣娘”。
一零八兄弟诸神的来由
据传说:早期有一零八位离乡背井的先驱者,从海南岛乘坐帆船,乘风破浪,朝向南洋进发。不幸,该艘帆船在途中遇到狂风巨浪,整只船被大海吞噬,一零八位先驱者都沉没海中。此后,南洋各地的海南人为了纪念这一零八
位先驱者的冒险精神,所以供奉一零八兄弟诸神。
小结我国独立建国,迄今已有40年了。五百多万华族同胞,都是马来西亚的公民。20多万的海南人,除了年老的一辈,年青一代都是在本地生长的。无论是从中国移民的,或在本土生长的,他们都效忠本邦,把马来西亚当作永久的家乡。他们与其他种族同胞共同为建设繁荣、安定的马来西亚而流出血汗。
今日,海南人的教育水准大大提高了,经济、社会的地位随着逐渐提高,这是谁也不能否认的事实。更可肯定的是,大马海南人在未来的岁月里,在各不同的领域中将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国家社会将作出一定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