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15日星期日

巴生文化街任重道遠

资料来源:http://blog.yam.com/ngnf/article/13299199


吳彥華的部落格

迎接2008年的「巴生皇城倒數嘉年華」歡聲雷動、圓滿結束,但是大會目標之一的打造文化街,任務卻才開始。

街頭文化本是借循環境與天然,由市民、路客、商家與文人,經年累月互動經營,逐步累積沉澱才形成的。它很少人為的刻意設計。即使有也因不協調而最終淘汰。所以,巴生打造文化街,談何容易。
但是,如果要渾然天成而守株待兔,因無歷史條件而妥協屈服,那么文化街就必會遙遙無期,再多幾個世紀都形成不了。因為,我們本來就歷史短淺、文化初成,加上變遷頻繁、政治干擾,即使有由天而成的文化街也會半途夭折。歷史悠悠、名副其實的文化街,不太可能。要,只能靠打造。
這看似強詞奪理,卻絕不虛假。

巴生文化街概念可能只起源于復興老街區,重喚舊市旺氣,目的確實比較功利主義。但它若果成功,卻能回復華人傳統店區的生命,是有其文化涵義與功能。這批有志之士以他們的Jalan Gopeng(務邊街,巴生人譯為吳平街)為目標,組成文化協會,負責興辦街頭活動,把人潮吸引回到那里去。
本報則以常年巡回各市的「東方日報嘉年華」與文化協會配合,變成了一場在吳平街舉行的「倒數嘉年華」的街頭大會,兩相受惠,相得益彰。也因為有文化協會,我們解決了封路、搭棚、建舞台、燃放煙花和交通指揮的問題;文化協會也借《東方日報》之便搭建了他們與贊助商家的橋樑。更重要的是,雙方合作,兩天兩夜的活動如火如荼。倒數之夜,吳平街人山人海,人頭鑽動。如果將此景象,持之以恆地保留下去,它的確可以反衰而興,使華人老街區回復生命。
當然,也有朋友問,興旺之街是不是文化街;有生意是不是有文化。文化一般定義成高層次思維,需有素養修為。實際上,「文化」的定義和屬性更廣,它還是民俗,或是人類不約而同重復顯現行為的稱呼。文化的研究者的確需要學術基礎,但文化生命的延續卻常靠販夫走卒、平民百姓。實際上,復活之后的吳平街仍靠街頭巷尾販商和顧客的走動、來往、買賣來經營,盡管人文研究者日后可以細心考察它復興的時代背景與意義。
但是,即使是民俗式的吳平文化街,也不易為。因為四周新穎的花園住宅區正以超快速度不斷吸走老街區的住戶,舊巴生正面臨成為空城的危機。馬來西亞各個城鎮,包括檳城(喬治市)、怡保(老街場),都有同樣問題。這些華人開埠的城鎮正逐步喪失原貌和先賢歷史。檳城政府為了恢復六十年代一度輝煌的新街榮景,努力幾十年都不成功;怡保老街場店屋變危樓;哥打峇魯唐人坡「廢」屋利用變燕屋;新山坡底蛻變成了印度街。即使不為打造文化街,也要思考歷史物證消失的問題。要努力的,又何止巴生而已?
倒數嘉年華在巴生吳平街熱鬧收場。但是實現文化街目標,卻還很遠。它必須克服「人往外流」的客觀現實;它也必須不斷創新節目與內涵,留住人潮;它更需整個街區商家的毫無異議,以免爭鬨。這個任務堪比興建羅馬城一樣艱難,但卻等著文化協會的人。
正當巴生以民間力量在打造文化街之時,其他城鎮是否也反思,為歷史或文化作傳承工程?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