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巴生留下一部分华人路牌,其实与他们生前贡献有直接有关,一些则因为属于他个人路段。诸如:刘金泉路。
为什么巴生有条路叫jalan nenas也就是俗称的黄梨街;因为与当地曾有陈嘉庚创办的黄梨罐头厂有关,吴福发接办巴生黄梨罐头厂。无独有偶,叶亚来也在吉隆坡靠近苏丹街创办了茨粉厂,所以因为地理位置上,就是后来游客闻名的茨厂街;也因而得名!
吉隆坡苏丹街也是由于纪念苏丹。
当年巴生的旧巴刹位置,与jalan Batu tiga是衔接的,也就是旧巴刹留给大家的记忆,现在还剩下Jawa Pasar。
巴生的记忆,路名是其中一个元素;诸如冯强;馮強樹膠製造廠由南洋華僑馮強於1925年創辦,以生產和銷售樹膠鞋和樹膠製品為主。在吴福发的后段就是当年广受学生及运动员欢迎的帆布鞋的“生产基地”。
更有池龙大厦或池龙花园;纪念当年开始以割膠、砍材、養豬以及后来涉足建築業的巴生聞人池龍女士。她来自万津,客家人,1939年抗战时期,曾捐助中国歌唱团来马筹款救济祖国同胞活动,捐款3000令吉,数目庞大。
慈善家李光前(1893-1967),福建省南安人,儒商的楷模、东南亚橡胶大王、教育家、慈善家。是新加坡与马来西亚一带的慈善家,世界十大富商之一。
其岳父陈嘉庚是當地有名的慈善家和华侨企业家。留给老一辈津津乐道的就是他巡视厂,遇见一个看更,就是在身份不确定下,不给他进去,后来李光前不但不怪责
他,相反觉得这外籍看更很忠于职守。而所谓的工厂就是目前的NBC(黄美才)大厦的位置,前身是南益橡胶在巴生的工厂。
叶汉水在巴生共同兴建了福建会馆,也是热心华文教育重大要员。曾担任滨华(前身是华侨学校)建校的筹委会主席,黄重吉也就是当年在会馆与华文教育的先贤。
其他先贤依据学校类别,诸如:中华学校,创立于一九一二年,由林亨仕、杨古杰等发起创办。董事会首任总理为吴玉彩,首任校长为温宗尧。一九二五年,经第十任总理杨古杰和财政陈文胜等发动募捐,购得现有校地一块四英亩,井建成一座五间课室的亚答屋,才迁入上课。
巴生港口青年学校,创立于一九一五年,由当时华人社会领袖周孙维、严福记,林梅端等发起,在港口基督校美以美新建的教室上课,
原名『青年会学校』。一九一八年华裔领袖苏法律、周孙维、王增荣、陈德喜及周公松等在谦律租赁店铺式房屋一间,才搬到新校址,井将学校改组,正式定名『青
年学校』,办理一至六年级的完整小学。
一九一八年,侨领林诗必倡设中华女校,获得林亨仕夫妇等鼎力支持,卒底于成,实开巴生女校之先河。
巴生共和学校创办于一九一九年,由永春先贤李祖龙、李光盘、颜茂祜、邱孝雨、黄重明、余垂田、李俊贤、李克名、李文槟、李载上、黄重吉、黄祖珠等创办,在
彭亨井租用一连三间半店屋作为校舍,开办小学,至一九二九年增办初级中学。可惜的是在一九三二年,世界经济不景气,学校经济来源深受影响,因此就停办初
中。
一九二三年,巴生侨领杨古杰、苏法律、郑爱炳、谭长进、陈北斗等发起创办华侨夜校,假巴生南区甘榜亚答店屋上课。
巴生中路六哩中华国民学校,创立于一九二四年,主要发起人有颜万簪、颜诒雅、郑孙怀、黄国松、李文彬、黄宽柔等。
一九二八年,加埔侨领李克秀、陈修水、陈学遂、邱克文、邱克肯、邱廉直、李克砍、何盛、李俊岩、郑碧祖、张友哲、林营、罗营记、林清宗、李克冰等先贤发
起,将原有的一间私塾,改为新式学校,命名为树人学校,以李克冰献出的住宅为校舍,学生约有卅人。历任总理者有邱克肯、李克秀、李俊安、陈学遂等人。
一九二九年初,位于巴生市近郊的爪哇社八哩成立了一间小学,定名启明小学,由当地领袖颜德闻、颜珠闻、黄人清等发起创办。
在此,未能一一收录,更详细资料可翻查:陈礼教的《巴生人杰地灵——华教的摇篮 独中的保姆》
http://chsbp.net.my/show.php?contentid=3782
------------------------------
《巴生部分历史》
商会、巴生福建会馆及马来西亚陈嘉庚基金工委会设立平台,把大家零散的记忆片段凑成一部完整的巴生史。
各会决定举办一系列的巴生先贤交流会,为纪念先贤创办教育、培育人才及造福社会的功绩,并提升巴生作为著名的教育、文化和旅游城市的声誉。
巴生伟绩先贤包括叶汉水、杨古杰、杨源合、吴福发、李光前、黄重吉、冯强、岑业良及池龙等都是成功企业家,为巴生经济作出巨大贡献。
1923年创办《南洋商报》
历史研究者刘崇汉说,陈嘉庚在1923年创办《南洋商报》,更在1925年进军饼干厂、砖厂、火锯厂及黄梨罐头厂(新加坡),当时的事业处于巅峰状态。
他说,陈嘉庚于1922年在巴生开设黄梨罐头厂,因此巴生及瓜冷的居民受鼓励种植黄梨,约5000亩地。
1934年该公司停业,由吴福发接办巴生黄梨罐头厂。
http://www.nanyang.com/node/445048?tid=510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