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19日星期一

百年港口系列第1篇:老一辈退休后继无人 巴生码头华裔工人锐减(转载)

巴生港口是全球排名第13大规模的港口。
资料来源:陈钊伦报道
http://www.nanyang.com/node/468368


巴生港口在五六十年代是华人的天下,码头工人清一色几乎是华人,占七八成。如果说,今日发展为世界第十三大港口的巴生港口,由不少华人的血汗堆砌而成,并不为过。

巴生北港早年鸟瞰图。

在工业未发达的那个年代,码头工人工作艰辛,却是人人争相抢的饭碗。
物转星移,今时今日的巴生港口随着老一辈退休,华裔码头工人所剩无几,从全盛时期的2000多人,至今不到一成。
无可奈何,但华人在百年港口的历史进程中,占有重要一席,无需置疑。
五六十年代的巴生,曾流传家中嫁女,只要有码头工人要娶,无需考虑便可直接下嫁,一时的佳话反映码头工人当时支撑起港口经济的兴盛。
那个年代,码头工人每月两三百令吉的薪金,已晋身高收入阶级。所以,南来到巴生港口第一代华人,很多都是在码头当苦力。
第二代,在五六十年代,百业待兴的时代,工作机会匮乏的情况下,苦无选择也只有“世袭”着父辈的工作,继续为码头效力。
7名退休的华裔码头工人接受《南洋商报》访问时,畅谈那些年,当码头工人的日子。
在巴生港务局成立前,承包码头上下货和在货船内工作主要为华人头家的公司,码头的位置便是目前的七号码头。

大部份为福建人

据退休老工人的追溯,当年华人主要在成利有限公司及有利有限公司担任码头工人。


当年的码头工人都是靠劳力求三餐温饱。
“华人主要都在船上工作,包括搬货和迭货的工作,‘桥上’(即码头和船之间上卸货)的工人主要为印度人。”
当年在码头工作的华裔则主要担任司机、甲板指挥员、工头及搬运工人等。靠港的船只少不了这群工人各司其职,从甲板指挥员、管工、搬运和迭货工人,以致总管,大部份都是华裔。
上述华商公司工人在巴生港务局成立和设立新港,即现在的北港(工人俗称的“新桥”),七十年代初皆被吸纳到港务局或私营化后的港口工作。
老一辈的码头工人道出,当年在码头工作的老前辈大部份为福建人,来自江州、永春和南安等。

“橡胶在甲板跳来跳去” 码头工人像“逃难”

老前辈追忆时说,“你见过橡胶在船甲板上跳来跳去吗?”,听起来似乎有趣,但对当时在甲板上工作的码头工人而言,却是他们“逃难”的一刻。
五六十年代的巴生码头,出口货物主要以橡胶、木材和锡米为主。当时靠港的船只来自世界各地,包括苏联、英国和中国等。
老人家说,所谓的“橡胶在甲板跳来跳去”,便是迭着的橡胶粒倒下的时刻。基于橡胶具有弹性,而且重量惊人,倒下后便一粒粒的到处跳,追着工人跑。
“一个橡胶粒要两个人才搬得动,重量可达180公斤,一旦被砸中,后果不堪设想。”
所以,他们能不逃吗?

起重机夹断脚 陈吉隆靠义肢生活

码头工人靠劳力讨生活,工作辛苦不在话下,船上工作更是危机重重。
74岁的陈吉隆便是其中一例。早期担任迭货管工后,被吸纳到港务局后,开始从事操控驾驶船上起重机的工作。
陈吉隆从早期操控蒸汽动力的起重机,到后期较先进的起重机,最终也因起重机导致终身残废。
“我记得在1989年,担任甲板指挥员时被转动的起重机夹断脚,之后便一直戴着义肢生活。”

肉骨茶源自苦力早餐
 
肉骨茶是源自巴生港码头工人和苦力的早餐?
在班达马兰土生土长的叶文平说,据第一代港口老人家转述,很多金门人头家在国家独立前于港口从事伐红木和製作煤炭的工作。当时头家必须给苦力吃一顿丰盛的早餐,因为一进入红树林便是一整天。
“老前辈说,当时他们的早餐便是煮一大锅肉,而且树林潮湿,一大锅便加入药材,有去湿的功效,让工人强身健体之效。”
久而久之,有生意头脑的商人便融入了商业元素,包装肉骨茶后,推介给其他食客。所以说,肉骨茶最先缘起于巴生港口苦力的早餐,是具一定的历史口述根据。

当时薪水仅四五元●黄炳发(58岁)
当年到码头以“候补”的身份等工作,每班工作8小时,薪水只有四五令吉。
码头当时有候补工人,在正式员工请假或人手不足才有工作机会。薪水以轮班制计算,每班8小时,当时的薪水才有四五令吉。
当巴生港务局成立后,我便到北港从事工程工作。如今在港口工作的华人,可说是退休一个,就少一个,越来越少,屈指可数。

作业方式随时代变●施华宾(80岁)
我一开始至退休都打着政府工。我在1955年5月加入Railways公司,亦当年港口的管理单位,负责驾罗里和从事工程工作,包括修路和维护工作。
当年都是人力作业,截至建新桥(新码头)后才开始有货柜船进港,作业方式也随时代改变。

曾经历3场大意外●莫泽悦
当年的码头工作者大部份为华人,如今沧海桑田,从事搬运工作的码头工人更是买少见少。
我在码头工作曾经历3场大意外,包括大火烧船、皇家码头大火及撞船事件等。如今,还历历在目。

目前多是外劳工作●苏亚逢(77岁)
我从1964年起在船上工作,担任过舱底搬货工人,也做过甲板指挥员。
港务局成立后,我便到西港工作。目前迭货的工作都是有代理公司承包来做,员工大部份是外劳。

劳力换血汗钱●叶亚瑞(76岁)
当年工作靠的是劳力,赚的是血汗钱。
一个橡胶粒重180公斤,一包包168斤重的米袋是用劳力搬运迭货,会不辛苦吗?所以,从事码头的年轻人,如今越来越少了。

人力扛货迭货●黄清桂(68岁)
当年最初在码头工作,主要负责织网的工作,所谓的“网”,是方便上货吊起所用。
当时的码头没有货柜,货物也没包装,必须依靠人力扛货和迭货。当时每名码头工人最基本每人每次扛的货都有168斤(约相等于80多公斤)。对黄清桂来说,属等闲事。
最初时全以人手迭货,迟至七十年代才使用起重机。当年每组迭货的人员有10人,之后逐步自动化后,减少至8人,如今都使用货柜了。

报道:陈钊伦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