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復後的古廟金碧輝煌,這張桌子和牆壁都是原來的材料,只是修復翻新。(圖:光明日報)
(雪蘭莪‧巴生)已有117年歷史的巴生五條路觀音亭終於完成修復工作,百年前的華人廟宇風貌,原原本本重現眼前。重新修復的古廟如今美輪美奐且金碧輝煌,最令人驚訝的是修復技術也是引用百年前的方式,整間廟宇沒動用到一根釘子,木與木之間全以勾插的方式連接在一起。
古廟用百年前的修復技術,整間廟宇沒動用到一根釘子,木與木之間全以勾插的方式連接在一起。(圖:光明日報)
來目中國的承包商翁鄭光受詢時向《光明日報》指出,他在中國修復過無數老建築物,歷史最久的可追溯至千多年前的唐朝古廟;五條路觀音亭的修復工作,對他而言只屬“小兒科”。
材料運自中國
他說,在中國有無數廟宇,超過百年歷史的比比皆是,因此承擔五條路觀音亭的修復工作,並沒面對太大難題。
“為古建築物進行修復,最重要的是要回歸古建築物的原有風貌,因此在選材方面一定要典雅。”
他指出,觀音亭大部份材料都是運自中國,因為中國材料最能突顯東方古建築物的特色;至於廟宇木料,則從東馬沙巴州進口步蓮木(bulian)。
“步蓮木是非常耐水的木料,最適合用在建築物上,這種木料不怕水也不怕白蟻,估計500年也不會腐蝕。”
觀音亭古廟重現百年前的古色古香,每根柱子都超過“百歲”的歷史。(圖:光明日報)
翁鄭光續稱,古廟估計有80%進行修復,被保留的包括有3個石碑文、提字“觀音亭”的牌匾、柱子及部份棟樑等。
他說,為了把古廟風貌完完全全重現眼前,承包商也引用百年前的技術,即不使用任何釘子把木樑給合在一起,而是以勾插方式,把木樑牢牢連接起來。
古廟估計有80%進行修復,被保留的包括3幅石碑文,都有超過百年的歷史了。(圖:光明日報)
另一方面,五條路觀音亭住持釋法洲師傅說,目前,所有膜拜與祈福儀式都在毗鄰的新大殿進行,至於這座古色古香的修復古廟,則成遊客參觀的地點。
“古廟不會進行膜拜儀式,不過可考慮成為向信徒們講經說法的場地。”
巴生五條路觀音亭於週四(11月5日)晚舉行古廟修復和擴建新廟完成謝土典禮;這座不用一根釘子、傳統藝術雕刻、充滿古廟風格與色彩的建築物,令出席者讚譽不絕。
雪蘇丹指示不可拆
巴生五條路觀音亭擴建與修復工作一波三折,連雪州蘇丹也介入指示不可拆除古廟,因古廟已屬州內歷史文物。
雪州蘇丹把這座觀音亭古廟列入州歷史文物,理事會承諾將把觀音亭發展成“宗教旅遊景點”。(圖:光明日報)
廟方在各方協助下,終於把這座古廟風貌重現眼前,其中一名“有功人士”竟是已故“查宮”主人前巴生港口區州議員拿督查卡利亞。
其他獲廟方點名感謝的包括有馬華巴生區會主席拿督鄭敬保、前雪州行政議員拿督莊禱融、民政黨巴生區部主席莊秀春及拿督鄭燦英。
經歷過風風雨雨後,觀音亭理事會承諾,將把觀音亭發展成巴生,甚至是全國一個重要的“宗教旅遊景點”。(光明日報)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