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生班达马兰与港口历史
班达马兰Pandamaran之名,源自达马树Pokok Damar。
达马树,又称龙脑香树Dipterocarpus,生长于东南亚国家,马来西亚尤为常见。树脂用来制造上光油,同时也是造漆的原料。
有人说,Pandamaran前称Pendamaran,其意正为“觅得树脂之地”,显见这里曾是盛产树脂之地。
正因如此,早期来此采集树脂的马来先民,在此开辟了班达马村Kampung Pendamar。Pendamar即树脂采集者之意。
Pendamaran之名,早在19世纪末或20世纪初即已出现。英国人在此开辟了班达马兰橡胶园(Pendamaran Rubber Estate)。
此胶园占地884英亩,其中的640英亩,栽种了1到5年树龄的橡胶,1906年开割;另有54英亩1902年辟为椰园。
英国人从中国和印度,引进了数以百计的苦力,到班达马兰胶园和椰园工作,为这个蛮荒之地带来了生气。
班达马兰园丘,距瑞天咸港口,也即当今的巴生港口仅2.5英里。输出橡胶,极为便利。
1901年,瑞天咸港口,吸纳了大量华人和印度人,成为码头上货和卸货的苦力。
也有史料显示,瓜拉冷岳县的昔江港(Sijangkang),1907年由班达马村的马来人开辟。
从这个历史沿革可见,班达马兰已有逾百年历史,与瑞天咸港口有着密切关系。
可是,班达马兰新村,不只与港口有关系,与机场也有一定关系。
在新村成立之前,班达马兰还没有多少华民。华人尤其福建人,称呼此地“飞机坡”,又或“港口飞机坡”。
这个地名由来,当然因为机场。原来,早在二战以前,英国殖民地政府,在此建立小型军用机场,而指挥塔更成了一个地标。
据说,军机常驻机场,负责港口保安事务,有时也遣返在本地犯罪的英国人。
1941年,日本南侵,英军败退时,战略性毁坏了这座机场,包括指挥塔和机场跑道。
马来亚沦陷后,日军便占用了机场。为了修复,日军征抽大批男丁,尤其是港口的印度苦力。
根据父老相传,修复工程进行期间,每天都有印度工人枉死,惨况类似缅甸死亡铁路。
二战结束,可能是阴影作祟,英国人未再使用这座机场。
从此,机场便被废置,只有几户菜农,在机场外围种菜养猪。华人称之为“后尾芭”,即是现在的克拉容路(Jalan Kerayong)。
至于原来的机场,现在成了体育馆。
1948年颁布了紧急状态,1952年班达马兰进行华民大迁徙。这可是一次大规模的搬迁行动。
英殖民政府把直落(Teluk)、龙溪(Dengkil)、武吉金江(Bukit Cincang)、甘榜爪哇(Kg Jawa)、八丁燕带(Batang Berjuntai)等地华民,迁移到班达马兰胶园,建立了一个新村。
今天,村中警察局后方,仍有一条龙溪路(Jalan Dengkil),便是迁自龙溪的村民聚居之地。1969年,龙溪新村大火,再有一批华民迁至班达马兰。
由于靠近瑞天咸港口,因此就地取名为“港口新村”。
全村划分为4个区,迁移人口达5500人,大多华民祖籍福建,所以也有人昵称福建村。
村屋皆是临时搭成,不是木板屋,就是亚答屋。道路也全是黄泥路。全村围上铁丝网,晚间实施戒严。
华民搬入新村,由于交通便利,多在港口做事,从事码头搬运,也有仍以割胶、耕种和养猪为生。
港口新村之名,一直沿用到1957年国家独立,才改名叫作班达马兰新村。1963年,瑞天咸港口也改名巴生港口。
班达马兰也是巴生区唯一的新村。亦简称班村。
1970年代,借着临近港口的地利,造就了运输业的兴起,成为班达马兰新村经济主流。
1980年代,班达马兰再蜕变,转向工商业发展,周边胶园和椰园,纷为商业中心和住宅区所取代。
今日班达马兰新村,豪华楼房随处可见,已是一个交通繁忙、人口密集之地。
新村人口也不断激增,1954年已有8000人,1980年1万4524人,1990年增至2万5000人,如今约有3万人口。
班村大街,车水马龙,熙来攘往,最是繁忙,以致必须加宽路面,以及设立红绿灯来维持交通秩序。
今天的班村,也是著名的海鲜村、肉骨茶村,吸引远近饗客纷至沓来。先是1980年代海鲜饭店兴起,接着是1990年代肉骨茶店兴起。
根据统计,海鲜店少说有30间,肉骨茶店更有50间。
http://www.i-kgbaru.com/kampungbaru.php?lang=cn&kbid=17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