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24日星期六

肉骨茶的“茶”(安煥然)

肉骨茶的“茶”

http://news.sinchew.com.my/node/65522

八度空間電視美食搜尋節目《好吃》,在上一集裡介紹巴生一間肉骨茶店,鏡頭拍攝到該肉骨茶店牆上的一張貼紙,上寫:

“肉骨茶名稱
閩南語辭典/古漢語文獻
“茶”──湯藥也!
肉骨+藥材熬成肉骨湯藥
就是肉骨茶”

若沒留意這張小貼紙,你還不會有所察覺,這肉骨茶名稱的小考,竟已是顛覆了過去我們對肉骨茶的認識。

是的,肉骨茶是本地美食,但對其為何叫“肉骨茶”,卻難以說出個原由來,尤其是我們吃肉骨茶,整碗肉骨湯藥裡怎麼會與“茶”扯上關係呢?

無庸置疑,肉骨茶是一道藥膳。周長楫、周清海編《新加坡閩南話詞典》記說:“肉骨茶,一種藥膳。新馬地區風味小吃之一。用中藥的當歸、黨參、豆蔻、桂皮、小丁香等加上八角茴香、冰糖等,跟排骨加水一起熬煮而成。”但是由於在“吃的時侯配以白飯、油條和鐵觀音之類的功夫茶,所以把這種食物叫做‘肉骨茶’。‘肉骨茶’是并列結構,即‘肉骨’和‘茶’。”

這大概是傳統我們對肉骨茶的認識:肉骨是肉骨,茶是茶;肉骨加茶,一邊吃肉骨一邊喝茶。然而,像這樣的論說,擅于美食書寫的林金城已有所質疑。他在〈尋找肉骨茶的起源〉一文中,就曾指出:“肉骨茶之命名,如果你認為是邊吃肉骨邊喝茶的緣故,那就錯了。”因為即使是在中國福建原鄉,也根本沒有這種吃法或稱法,來到新馬也不會無端地取個新詞的。很可惜,金城兄在文中沒有從“茶”的疑惑中再去深入地尋找答案。

對於肉骨茶的命名眾說紛紜,也導引出“肉骨地”、“肉骨鄭”的說法,莫衷一是。或許各有道理,但如果從古代漢語,或是保留有不少古代漢語的閩粵方言中去求索“茶”的多重意思,我們會有新的發現

4月21日,南方沙龍陳漱石開講《跨文化的驚艷:族群文化與民系認同的省思》,沙龍講座一開始,陳漱石就以“肉骨茶”名稱由來,提出了一個我們的治學方法問題。他說:“肉骨茶,即肉骨湯藥;茶即是湯藥,簡單明瞭。你如果不相信,去查查方言字典。”

初聽這一說法,先是一楞。為求證,還是乖乖查字典去。南方學院圖書館有本《福州方言詞典》(福建人民出版社),查“茶”:“中藥”。“熬茶”:“熬中藥”。

怕只是孤證,手頭文獻資料仍不足夠。我又通過在中國和新加坡的學生,請他們幫忙查找其他方言字典。一本由許寶華、宮田一郎主編,復旦大學和日本京都外國語大學合作編纂的《漢語方言大詞典》(北京:中華書局,1999),其頁3888“茶”一條,在漢語方言中共有6種解釋,其中粵語、閩語:“茶作湯藥解”。而閩語“茶湯”,泛指茶水,有時指湯藥。

另,李榮主編《現代漢語方言大詞典》(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之頁2567,記說:廣東話的茶有湯藥的意思。“煲茶”就是煎藥的意思。還有“飲茶易過食藥丸”。另,柳州、溫州和雷州話的茶,都是湯藥的意思,是生病吃藥的避諱說法。

何以閩粵方言裡,茶作湯藥解?我的推測,這恐怕與古代漢語有關,而這其中又與茶的藥用相涉。鄭毅〈茶茗湯藥考〉指出,自漢至隋,茶已被當藥用。到了宋代,宋人更是認為茶即藥,湯亦藥也。中國歷代醫學家均有以茶為藥、以茶治病的經驗。歷代醫書也記有以茶和其他中草藥配合的藥茶方。宋代藥茶煮散相當流行。但所謂煮散,實際上是有相當一部分是以藥代茶的劑型。

這說法是相當有道理的。茶即湯藥的遺風,不論是代茶飲用,還是以藥代茶,君不見我們熟悉的“涼茶”、“仙草茶”、“菊花茶”嗎?不一定都與茶葉有關,而關鍵在於它就是一種“藥草茶”,主要是以植物性的藥材沖泡或熬煮的湯藥。

其實早在五十多年前,魯迅的弟弟周作人就曾懷疑過“茶”的意思非只是指清茶。他在《飯後隨筆》有篇〈茶湯〉的短文,就以《水滸傳》裡的王婆開茶坊,但是看她不大賣泡茶。從而推測,這茶坊所賣之“茶”恐有他指。周作人再指說,王婆招待武大娘子,“濃濃地點道茶,撒上些白松子胡桃肉”,顯然此道“茶”不是清茶,而應是一種好喝的什麼湯來的。

因而,與其人云亦云:肉骨怎樣去配對那一壺功夫茶,何不就從閩粵方言中去尋找古代漢語的豐富內涵。“肉骨茶”就是“肉骨湯藥”。而這也大概與肉骨茶較廣為人知的起源版本有某種契合的地方:早期閩人苦力撿藥材熬煮肉骨。煮好後,就蹲在後街大口大口的吃,肉骨是一味,而湯頭更是好料,吃了補身又“有力”,有精神體力應付一天的粗重工作。

這一趟關於肉骨茶的“茶”字探源,非只為嘴饞,而是涉及治學方法問題,頗有趣味,也頗為感慨,甚至也有點汗顏。

(星洲日報/邊緣評論‧安煥然)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