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19日星期一

籍貫与祖籍是不同的

祖籍是指一個家族族群共同認定的一位祖先的生長地。一些已經離開了祖先的生長地或已經離開了家鄉的人,他們的後代,仍然追溯遙遠祖先的出生地或家鄉,來作為自己祖籍
籍貫祖籍戶籍的意義不太相同。
祖籍通常是追認極遙遠的祖先生長地,籍貫則是父親祖父的長居之地,戶籍則是其本人現在登記於政府的居住地地址
如逝于臺灣臺北士林蒋介石,因其遠祖由蘇入浙,故戶籍為臺灣臺北,籍贯是浙江奉化,祖籍乃江蘇宜興。另外,已逝的臺灣大企業家王永慶,籍貫為臺灣臺北,因先祖自福建泉州府安溪縣來,故祖籍是福建安溪。由此可知,祖籍、籍貫、戶籍地三名詞為不同的概念,不可同語。


---------------------------------------

籍贯在舊時主要指自己家族開始生發繁衍的主要地域。大至,小至等聚落均可成为籍贯。中國古代所謂籍贯通常指父親祖父的長居地,在現代社會中則有較為寬廣的涵義,除以上定義外也可以指本人出生或長居地。

词源由来

中國歷史古代,是指一个人的家庭朝廷负担的徭役种类,也就是指其所从事之职业,如“盐户”(专门为政府煮製食盐的)、“军户”(专门为政府兵役的)等。南北朝诗歌《木兰诗》中木兰家就是军户,所以“昨日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同一种户役的人户都编入一份册籍。
指一个人生長的所在,如“乡贯”、“里贯”。《隋书·经籍志》“其无贯之人,不乐州县编户者,谓之浮浪人。” 白居易《新丰折臂翁》诗:“翁云贯属新丰县,生逢圣代无征战。”
籍贯合在一起,指一个人的生長的地點(贯),與徭役种类(籍)的登记文件。《魏书·景穆十二王列传》:“太兴弟遥, ……迁冀州刺史。遥以诸胡先无籍贯,奸良莫辨,悉令造籍。”不是说胡人没有生長的地點,而是並未登記。《魏书·宦官列传》:“石荣籍贯兵伍,……”即其籍编于军队。
魏晋时期开始,公家对籍贯加强掌控,以避免徭役和赋税的流失。《魏书·食货志》:“自昔以来,诸州户口,籍贯不实。”指出当时籍贯的漏洞。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