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生客家公会会长拿督黄进財指出,在早期,客家人在巴生是以手工艺谋生,如打铁(主要为製作锌板)、裁缝及开中药店。
「在后期则是以割胶、砍材、养猪以及涉足建筑业,因此客家人在巴生有许多產业,更有许多巴生先辈是以建筑业白手起家,如巴生闻人池龙女士,就是很好的典范。」
为让「储存」客家人在巴生落脚的事蹟,甚至让年轻一辈了解客家传统文化,巴生客家会馆的一群理事,就在会馆的楼上筹建「巴生客家文物馆」。
黄进財介绍时说,巴生客家文物馆是于2009年11月28日,由前任会长刘道立成立。「我当时则是青年团团长,同时也担任文物馆的筹建会主席。」
「巴生客家文物馆可说是雪隆区內,第一所客家文物馆,同时也是继檳城成立『马来西亚客家文物馆』以及峇株巴辖客家公会『客家文物馆』后,全马第三个客家文物馆。」
他在接受《东方日报》访问时说,设立巴生客家文物馆,耗时5个月及花费逾20万令吉,款项主要是来自客家乡贤的捐款。
他补充,文物馆的收藏多数来自民间,即包括一些早期巴生客家人所使用过的谋生工具,甚至是日常用品。
「而文物馆的图片,则多数是取自檳城的马来西亚客家文物馆。展出的內容包括会馆成立的歷史,以及歷届会长的介绍,然后就是与客家传统文化有关的展览。」
收藏逾50项文物
他说,文物馆收藏逾50项物品,照片则有上千张,所以文物馆的內容主要是以图片及文字解说呈现。
在文物馆內,可看见墙壁上有个別的框架,而每个框架都呈现不同的內容,即有著不同的主题,包括有介绍会馆歷史的「歷届会馆、会馆歷史、歷届理事」框架。
其他框架,则是与巴生客家人及客家人传统有关,计有巴生歷史、客家人的行业、客家教育工作者、客家人分佈、客家人礼俗、信仰、节日及庆典介绍,还有大马客家人物、客家山歌、客家起源、客家土楼、六次大迁移、炎黄二帝等框架。
黄进財补充,成立文物馆的另一目的,是希望达到拋砖引玉的效果,即冀望其他乡团组织,甚至是地方组织都能成立自己的文物馆,把先贤的足跡留存下来。
客家土楼储粮居住也防敌
巴生客家公会会长拿督黄进財介绍说,巴生客家文物馆所展出的照片或收藏品,都是客家人重要的传统文化,而这些文化都应该流传给下一代,以免这些歷史见证物在我国流失。
他说,其中如客家土楼,在中国客家土楼分別有圆楼、四方楼以及围笼楼。「土楼是客家人在中原南迁,到福建、广东一带时兴建的房屋建筑,而当客家人来带福、广两省时,当地已有其他少数民族居住,因此,土楼多数是建在山区上。」
「客家人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民族,而一般土楼是一个家庭,甚至是一整个族人居住,所以土楼有大有小。」
他介绍说,一般土楼都是4层楼高,一些则是5层楼,而底楼充作厨房及养鸡、养猪所用。
「1楼则是储藏粮食的地方,而2楼才是充作居住用途;土楼建筑外还会另外兴建一个1公尺高的土墙,为御敌用途,同时在土楼还有『炮眼』,若有敌人来袭,客家人就会透过『炮眼』射箭驱敌。」
「其实,客家人早就实行『围篱社区』,因为围墙只有1个木质的门口,而门口上方还设有1个水槽,作为防火用途。」
胶工唱山歌壮胆互照应
黄进財说,客家人因住在山上,因此衍生出客家山歌文化,而这项文化也隨著客家人南来,而在我国流传。
「但我国的流传方式较为特殊,早期我国客家人,都是在割胶的时候唱山歌。」
「由于割胶都在凌晨进行,割胶工人天未亮就得抹黑进入橡胶园工作,客家人为了壮胆,都会『哼』一下山歌,这么做也可让在园內的割胶工友,互相知道所在的位置,算是沟通的一种方式。」
他续说,在很多时候,客家人都爱唱山歌,包括在喜庆时,所以,客家山歌是客家文化的重要一环。
「因此,文物馆就有收藏客家山歌的歌谱,让人从中了解客家山歌的內涵。」
另外,黄进財说,文物馆有一个妇女一手拖著小孩,同时背著另一名小孩的模型,讲的正是「博大无私的客家母爱」,是对客家妇女的一种表扬。
他说,这典故是发生在唐朝末年,当时私盐商人黄巢起兵,一名客家妇女在战乱时,就背著一个小孩,另拖著一名小孩逃难。「逃难时,妇女遇到黄巢,后者问妇女所带的两个孩子与她的关係,妇女则回答一个是自己亲生,而另一个则是兄嫂的孩子。」
「黄巢当时认为,妇女背著的是自己的亲生儿子,但妇女却告知背著的是兄嫂的孩子,是因在战乱时兄嫂不幸身亡,而她要致力保住他们的血脉。」
「黄巢听后觉得感动,就放过这名妇女及两名孩子,更嘱咐她回家后,要在屋子门外掛上艾草,因为他的士兵要在入夜后屠村,若妇女掛上艾草作为辨识,可避过杀身之祸。」
「但这名妇女並不自私,回家后通知全村人掛上艾草,最终村民都逃过一劫,所以就有了这个典故。」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