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16日星期六

巴生是否存在过“苦力间”?

研究了华侨历史一段日子。发现所有英国殖民迁移人口都有一个动作,就是兴建“苦力间”(估俚間)。但是在巴生历史上并没有提及,或者在运送“猪仔”(苦力)的过程曾经在马来半岛呆过,又或者曾经有,但是由于年久失修,早在好多世纪前被拆除了!

在巴生翻建的速率在七八十年代是风风火火的。

我曾看见一些双层店屋翻砖墙;甚至是许多市区内的房屋加建成三四层高。

就是没有人提及巴生是否存在过“苦力间”(估俚間)

与新加坡一样,巴生很早就是港口。在港口,槟城仍可以发现与记载估俚間位置与历史。反倒,有趣的在巴生所谓的“苦力间”(估俚間)为什么没在遗老口中存在?

资料可说明,其实“猪仔”(苦力)制度存在于1840-1850年,也就是早期的中国。反观,中国在1910年以后已经进入中华民国时代。所谓奴隶制的形式,相对而言比较少,反倒在各个理由下南洋,对于这时代才新创立的巴生可以解释为什么没属于雇主的“苦力间”(估俚間),而比较倾向于落脚于巴生港口的劳力群,比较集中于分散居住在各个籍贯的会馆里头。

相对而言,巴生港口主要仍自由民,而且流动人口依据矿工与胶工为主。

这也比较可以解释英国殖民地,在劳力与人员管理上仍是松散的。尤其因为雪州并不是英国殖民地,其实整个马来半岛也并非所有领土出现殖民地管制,雪州是属于马来联邦,在其他地区诸如柔佛与北马其他五个州属是属于马来属邦,英国的参政权并不大。

雪隆华工其实仍属于自治,甚至交给甲必丹所管理。一般有债务需要摊还的主要还是居住在甲必丹安排的居所。一些没有债务的自由民甚至在勤奋工作下,从英国政府手中购买园丘,甚至升级为“头家”。这点与柔佛鼓励华人拓展进行港主制度,是有些许不同的。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